各方联动,破除求职陷阱 文/马朝伟 9月30日,58同城被媒体曝出存在大量发布虚假招聘信息的涉嫌诈骗公司,受骗者被骗金额从730元-1890元不等,涉嫌诈骗金额或超数百万。诈骗案例无非是受害者在58同城上投递简历,表面上是“企业”以上班培训或收取押金等由,要求应聘者交付押金并承诺返还,实际是掉入了骗子精心设计的陷阱。面对巨大的资金损失,受害者更是欲诉无门。(长城网 10月15日) 又到一年求职季,不少刚毕业大学生满怀期待步入社会开始寻找自己人生的第一份工作。但求职青年人生活阅历相对较少,经验不足,参加求职时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他们在求职中可能受到蒙骗、造成金钱甚至生命健康的损失。因此应当切实有效地维护求职青年的合法权益,破除求职陷阱。 破除求职陷阱,需要强化监管部门的职责。一方面监管部门需要严格把控兼职中介机构的准入资格,从根源上缓解非法中介泛滥的问题。同时可以建立线上监督平台,强制要求所有中介机构在平台上登记并接受公众监督与举报,求职青年可以在选择中介机构时有所参照。另一方面应该明确劳动、工商等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做到各司其职。各部门要建立经常性沟通机制,对求职中介进行不定期抽查监督。对发现的侵害兼职大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要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整治,形成常态化的联合执法和监督查处工作机制。 破除求职陷阱,需要学校完善求职引导工作。首先,学校可以利用社团或学生会等组织,成立专门的帮助学生就业部门,对招聘的内容进行把关,为大家收集可靠与高质量的招聘信息。其次,学校积极拓展与企业、科研院所等校外等单位,尽量多地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最后,学校需要做好对学生法律意识方面的教育与培养,定期举办讲座。学校的就业部门可承担帮助大学生维权的角色,在求职权益受损时为其提供维权救助。 破除求职陷阱,需要青年自身增强保护意识。青年学生作为求职的主体,首先应该自觉学习与求职相关的法律知识,学会在求职中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其次,应该有订立合同或协议的意识,对于协议中的霸王条款,要促使对方修改,不要草率地在协议上签字;最后,大学生要增强对求职信息的辨别能力,求职过程中要寻找正规渠道,不轻信于各种广告和违法中介宣传,不要被信息误导,陷入非法中介的陷阱,从而使自己上当受骗。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相信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能够破除针对大学生求职陷阱,为学生求职就业撑起保护伞,为广大青年留下美好回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