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调查本是有关部门了解群众对本单位工作情况满意度的一扇窗口,通过了解民意、体察民情,继而解决群众难题、整改工作问题,不失为贯彻落实党和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个好方法。然而,在某些部门,民意调查却变了味,要么调查问卷和参考答案一起发放让群众填,要么告知本区域群众接到调查民意的电话时的回答模式……民意调查还规定答案,折射出本部门领导干部严重的“担当缺失”。 让群众按参考答案填写调查问卷,营造“太平盛世”之假象使工作免于整改。此类自欺欺人、掩耳盗铃之行为背后都是领导的不敢担当、不想作为。“工作干得好不好,关键看群众满不满意”,用“非常满意”、“满意”等既定答案回答所有答题,不是领导干部不能接受老百姓的批评就是想对存在的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缺乏接受老百姓的意见、直面困境与挑战的担当精神。不仅仅是有洞不补、有坑不填的问题,更甚是要让老百姓有苦有难得自己“打碎牙往肚子里咽”,作为“父母官”如此对待工作,充耳不闻百姓疾苦,难道不是担当精神抛至九霄云外的表现吗? 再者调查问卷收回来后束之高阁,实际上就是作为应付上级检查所准备的台账资料,上级从有既定答案的答卷中看到的都是“祖国大好河山一片好景”,这样这些制造假象的单位就达到了不受批评、免于整改的目的。因此,有些部门提前告知本区域群众接到调查民意的电话时的回答模式就不难于理解了,上级部门在电话里感受到的都是“老百姓连连叫好”。群众满意度高,说明工作贯彻落实效果佳,因此这些部门的领导则可以避免由于工作不严不实而被上级部门责令整改,这种害怕担责而制造美好假象的行为,是缺乏勇于担当的精神之下的极端不实之风,轻则老百姓哀声连连,重则产生“破窗效应”陷入混乱。 (李晓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