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一些地方组织帮扶单位派驻的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长,以及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村主任等进行脱贫攻坚知识考试,并对考试成绩60分以下的干部进行通报批评。 驻村工作队员、村(社)总支书记、主任都是奋战在脱贫攻坚基层一线的战斗队员,直面最难爬的石头山、最难涉的深水区,要走完脱贫攻坚“长征”途中最为棘手、最为艰险的“最后一公里”,需要有“飞夺泸定桥”的智勇双全,也需要翻雪山、走草地的足智多谋。穿梭于脱贫攻坚战场的真枪实弹中,既不能做只会纸上谈兵的出谋划策者,也不能做有勇无谋的莽夫。 扶贫政策、相关理论了然于胸,是精准扶贫的必要前提。凡事预则立,用政策和理论武装大脑,就像备好打战用的子弹,只有装备齐全,才能整装待发。“富裕的家庭千篇一律,贫穷的家庭各有难处”,在精准扶贫实际工作中,对致贫原因不同的贫困家庭各需要采取何种帮扶措施、面对不同的人群要如何引导其脱贫等等,只有透彻掌握政策与理论,才能及时看到贫穷背后的本质,让实际问题迎刃而解。 然而,通过考试让驻村工作队员、村社区总支书记、主任等掌握扶贫政策和理论的做法,过犹而不及,与终极目标反其道而行之。政策、理论是前提而非目的,是支撑而非终点,以考试定成效无疑是因果倒置。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应付各种理论考试中,大量背书、频繁考试,战斗队员根本没有时间“沉下去”干事、“浮起来”解难,扶贫体现在试卷上、大脑中,这些“功夫”都是过眼云烟,只会使“真扶贫”越行越远。 另外,靠死记硬背考出的好成绩是否与扶贫成效相对应值得深究。不能扎扎实实帮助老百姓脱贫,考出来的成绩再好也是“假功夫”。要把所掌握的政策、理论灵活应用于真抓实干中,就要学懂弄通政策、理论,遇事才能灵活变通、游刃有余;死记硬背可能会造成生搬硬套、削足适履,比如一个“十条红线”占有四条的患有癌症的贫困户,是否作为新识别的重点对象,生搬硬套就可能以红线为底线一概而论,但是扶贫路上怎能搞“一刀切”?有资产却不能承担医疗费,那么多少资产也换不来“真脱贫”。 总之,精准扶贫不是精准考试,以考试成绩论扶贫成效更不可取,只有把理论武装的大脑用于脱贫攻坚的身体力行中,才能练就扶贫“真功夫”。 ( 李晓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