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80后,却被五旬老人尊称为“阿爸”;他坚守的地方一年大雪封山期长达五六个月,靠双脚走出大山、巡逻边境在他嘴里“可舒服了”;他在无人区六天五夜风餐露宿不喊苦,却因女儿的一句“爸爸回来过年”热泪盈眶。西藏山南玉麦乡党支部书记达娃,以实际行动书写了当代党员干部的责任与担当。(12月5日,中国组织人事报) 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号召: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要怀揣理想和信念,奔赴条件艰苦的西部和边疆地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越是复杂严峻的工作环境,越能磨练意志本领。扎根基层,到贫困地区、边远山区多经历一些艰难困苦,多体会一些世间百态,党员干部才能更快成长起来、扎实内功,不断提高自己的韧性和能力。 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往往是条件最艰苦的地方,那里虽然生活清贫、条件恶劣,却是天地广阔,大有可为。那里群众利益诉求集中,问题和矛盾复杂,广大党员干部要有“不怕苦不叫累,就怕百姓不认可”的精神,要有不畏困难、敢于胜利的信心和勇气,一步一个脚印,切实解决群众实际困难,推动地方快速发展。在工作中,要注重实际,真抓实干,踏踏实实工作、兢兢业业奋斗,用实际行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切实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会议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党中央的各项好政策真正落实在基层,真正打通各项政策落地落实的“最后一公里”。 有一种坚守是爱国,有一种担当是奉献。爱国奉献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各族人民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共同的精神支柱。广大党员干部要用实际行动践行爱国奉献的精神,向达娃同志学习,向王继才、李保国等优秀党员干部学习,将个人的前途命运与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到边远基层去挥洒青春和激情,让奋斗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作者:王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