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火遍大家南北的《我不是药神》,电影中不但出现了大量因为没钱吃不起药只能等死的白血病人,还有很多残酷而真实的金句。 “老哥我卖了这么多年药,发现其实这天底下只有一种病是没法治的。” “穷病。”(12月7日,人民日报) 看病难、看病贵、药价居高不下等问题再一次被曝光在群众视野里。 医保一直是令政府头痛的大事,每次医改百姓期待高,失望更强烈。 目前市场上的政府集中采购,赋予医院很多自主权,低价中标药企因为医生不开处方,中标也白中,而药品回扣问题也是屡禁不止。 日前,国家组织“4+7”城市药品集中采购试点拟中选结果公布,与试点城市去年同种药品最低采购价相比,药价平均降幅52%,最高降幅达到96%。药价大幅下降挤掉的主要是销售费用等水分,不影响企业发展,并且降价不降质。 此次试点最大的亮点是带量采购,明确入围资格为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及原研药。一方面,仿制药和原研药的入围资格是一大突破,可以大量帮助没有能力购买进口药品的病人家庭,大幅降低药品价格;另一方面,带量可以给药品企业明确的销售承诺和预期,从而可以给出更优惠的价格,让患者获得更多收益。同时,减少药品购销过程中的灰色空间,避免“二次公关”、医院“二次议价”等问题。 这样一来,药企和患者都得实惠。原来达60%的销售成本大幅下降,药价自然而然大打折扣。 当然了,电影并非推动抗癌药加快降价的唯一因素,但正是包括影视界在内的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让看不起病、吃不起药的因病返贫群体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正是这样一部不走寻常路的电影,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的药价改革。更是透过电影集中反馈了民情民意,让共产党听到了群众的呼声。 这次体现了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决心和魄力,体现了党员干部扎扎实实给群众谋福利的决心,直击公共服务的痛点和难点,建设良好的医患关系,构建健康的药品生产采购环境。基本搭建起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主体框架,增强医改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 作者:周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