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决基层治理难题,打通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北京市以“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为抓手,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获得老百姓实实在在的支持和拥护。(12月10日,光明日报) 基层社会是社会治理的关键支撑,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石,加强基层治理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着重要意义。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领导基层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北京市的改革实践,正是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出来的一条有效途径。 “治国安邦,重点在基层、难点在乡村、支点在社会”,基层社会治理直接关乎着人民群众的福祉,一直都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乡镇(街道)作为基层治理的主阵地,挂牌的机构倒是不少,什么司法所、人民调解中心、信访办(群工办)、国土所、城管办等等,但由于条块分割,有的部门隶属于乡镇(街道),有的隶属于上级职能部门,权属不一,时常出现“看得到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到”问题。 “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改革紧紧抓住了坚持党组织领导基层社会治理这条主线,将党的组织体系与社会治理体系有机融合,让各级各类党组织共同参与基层治理,充分发挥了党组织对各类组织和广大群众的引领作用,解决了以前解决不了的诸如“联合执法职责不清”“城市管理中职能部门合力不足”等问题。 新的时代下,对每一个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而言,在基层社会治理中都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聚焦主责主业,着力提升党组织和党员服务群众的意识和能力,以党的建设贯穿基层治理、保障基层治理、引领基层治理,引导驻地单位与乡镇(街道)凝聚认识,打破行政隶属壁垒,破除各自为政障碍,共同抓好工作,更好地服务群众。 (作者:莲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