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中央网信办、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政务领域人工智能大模型部署应用指引》,为政务数字化转型注入新动能。作为机关事务保障的“大管家”,我们更需以《指引》为纲,将AI大模型技术深度融入后勤保障肌理,推动服务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见”跃升,构建智慧保障新格局。 AI大模型为机关事务保障装上“智慧大脑”,破解传统管理痛点。《指引》明确提出“机关办公类”应用场景,直指后勤工作效率瓶颈。以上海浦东新区“AI能云控”系统为例,通过构建“全口径采集—动态统计—智能分析”体系,将1058家公共机构能耗数据纳入智能监管,月度填报率提升至97.6%,高耗能单位整改后能耗显著下降。这启示我们,可依托大模型构建能耗动态区间平均值模型,融合气象数据与用能规律,实现空调、机房等设施的精准调控,让节能管理从“经验判断”转向“算法决策”。 聚焦服务升级,AI大模型让保障更具“温度”。《指引》强调“以人为本”,这与机关事务保障的核心诉求高度契合。在公车调度领域,可借鉴“智能分办”场景经验,利用自然语言理解技术整合用车需求、司机排班、车辆状态等多源信息,实现工单自动分类、派单与路径优化,破解“申请繁、调度慢”难题。同时,搭建智能问答平台,整合办公设备报修、会务安排等知识库,为干部职工提供7×24小时在线服务,让保障服务“不打烊”。 安全与创新并重,是AI大模型落地的关键前提。《指引》要求“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这为我们划定了技术应用的“红线”。在推进过程中,需严格遵循“数据安全为先”原则,对涉密信息实行本地部署,对通用场景优先选用备案成熟模型,避免“模型孤岛”和安全风险。可探索“省级统建+地市复用”模式,依托政务云平台搭建统一服务接口,既降低基层建设成本,又实现安全可控。 机关事务保障现代化,呼唤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同频共振。我们当以《指引》为契机,将AI大模型转化为保障效能的“倍增器”,在能耗管理、公车服务、会务保障等领域打造更多应用样板,让智慧之光照亮后勤保障每一个角落,为政务高效运转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