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的当下,但部分地方仍有“用形式主义整治形式主义”“只求不出事”“做事变作秀”等毛病。这些现象不仅损害群众利益,更侵蚀政治生态,必须以刀刃向内的勇气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疾,推动干部作风实质性转变,重塑务实肯干的为政风气。 一、形式主义“变形记”:从“文山会海”到“档案盒里的减负” 有的乡镇为应付减负检查,竟备齐 12 个档案盒“减负材料”,荒诞场景尽显形式主义变异升级。“减负”成新考核指标,基层干部陷入“以形式证反形式”怪圈:证会议减少要制统计台账,显文件精简得编清理报告。此“用形式主义整治形式主义”悖论,本质是政绩观错位与考核机制僵化的双重作祟。更深层的是,部分领导把“留痕”当“尽责”,视“材料厚度”为“工作力度”。有扶贫干部称,应对检查要备含 20 余项内容的“一户一档”台账,而解决贫困户实际难题的精力不足三成。这种本末倒置,既耗基层资源,又让干部陷入“台账治国”虚假繁荣。有关部门要拿“破虚功”开刀,建“实绩导向”考核体系。一方面,用大数据查材料真假,严惩“美化材料”;另一方面,用“四不两直”督查,直赴现场看实情、听民声,让形式主义在监督下现原形。 二、“不出事”的生存哲学:从“避责文化”到“担当断层” “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的思维,正在部分干部中形成“不出事逻辑”的怪圈。某市行政审批局被曝出对群众急难愁盼事项推诿扯皮,工作人员以“需集体研究”“要请示领导”等为由拖延半年之久。这种“软拒绝”背后,是“多做多错、少做少错”的避责心理。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思维正在制造“担当断层”。当老黄牛式干部因“不会变通”被边缘化,当“太极高手”因“四平八稳”获重用,政治生态必然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困境。 要破困局,得建“容错纠错+精准问责”双轨机制。一方面,细化“三个区分开来”细则,保护创新受挫干部;另一方面,设“不作为指数”体系,动态监测、分级预警“微笑不办事”等行为。还可推“担当指数”测评,量化群众满意度等指标,作为选拔干部依据,值得推广。 三、“作秀式”政绩观:从“盆景工程”到“政绩泡沫” 有些地方热衷于打造“速成典型”、有些贫困县斥资千万建设“生态观光园”,却因忽视产业基础沦为“半拉子工程”;这些“短平快”的政绩工程,本质是扭曲的权力观在作怪。更隐蔽的作秀手段是“数字政绩”。通过调整统计口径,将“未开工项目”纳入“在建项目”统计,人为制造“增长假象”;更有甚者,利用技术手段篡改监测数据,导致环境污染问题长期被掩盖。这种“数据注水”行为,比直观的“形象工程”危害更甚。 在这些时刻就需练就“火眼金睛”,建立“穿透式审计+群众评议”的监督模式。一方面,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项目全生命周期溯源,让“盆景工程”无处藏身;另一方面,推行“群众点题、部门答题、纪委监督”的治理机制,将监督权交给群众。像其他城市开发的“政绩清零”小程序,群众扫码即可查看项目真实进度,倒逼干部回归实干本色。 四、重构政治生态:从“破局”到“立新” 破作风顽疾,既要下猛药治标,更要强根基固本。得打造“教育+监督+激励”闭环:靠党性教育拧紧思想“总开关”,让“为人民服务”扎根心里;用智慧监督织牢权力“防护网”,确保权力透明运行;以正向激励点燃干事“动力源”,让实干者有甜头、得重用。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当“利剑”出鞘砍掉形式主义的“乱藤”,容错机制就像有暖阳照着,让敢担当的干部心里踏实,群众评价这把“尺子”量准政绩好坏。未来,我们必能迎来风清气正、实干兴邦的政治好环境。这既是全面从严治党的硬要求,也是民族复兴大业的坚实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