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优良作风引领保障高质量发展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党风建设的顽疾,严重损害党的形象和公信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具有顽固性和变异性,不断以新形态出现,必须深刻认识二者的区别与联系,精准施策、靶向治疗,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根本遵循,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为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提供坚强作风保障。 直面挑战,认清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新型样。从传统上,官僚主义与形式主义被视为两种不同的作风问题,但在实践中,二者已经相互交织、彼此强化,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形式主义也是官僚主义。”官僚主义是形式主义的根源,形式主义则是官僚主义的必然产物。官僚主义的实质是只关心职位不关心工作,有权不担责;形式主义的核心则是注重表面不重视实效,讲究形式忽视内容。这种恶性循环使形式主义成为官僚主义者保住位子的最佳工具,而官僚主义者又成了形式主义滋长的坚强后盾。两者相互依存,共同损害政府工作的实际效能和公信力,已成为党的作风建设中亟须破解的难题。“笑面官僚主义”成为最具欺骗性的新形态,与传统“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不同,这种新型官僚主义披着服务外衣,表面笑容可掬、彬彬有礼,实则推诿扯皮、敷衍塞责。这类干部善于设置“温柔陷阱”,通过繁复流程让群众疲于奔命。其危害性主要体现在:一是信息不透明,故意模糊处理标准和时限;二是糊弄应付,以“正在研究”“努力解决”等托词搪塞;三是推诿避责,在部门间“踢皮球”。这种“笑里藏刀”式官僚主义比传统形式更具欺骗性,群众往往被表面的亲和力迷惑,难以察觉其本质。 溯本求源,深挖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顽固根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良作风像割韭菜一样,割了一茬长一茬。症结就在于对作风问题的顽固性和反复性估计不足,缺乏常抓的韧劲、严抓的耐心,缺乏管长远、固根本的制度。”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顽固性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原因。黑格尔曾在分析国家机构运作时揭示:“以所有个体的特有利益为客体的司法,从前由于把法律知识淹没在渊博的学识和生疏的语言中,法律程序被蒙蔽在错综复杂的形式主义中,而变成了一种盈利和统治的工具。”马克思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就单个的官僚来说,国家的目的变成了他的个人目的,变成了他升官发财、飞黄腾达的手段。”当公共权力被视为个人谋取私利的工具时,官僚主义便不可避免地产生了。 破立并举,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在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实践中,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如同一面旗帜,引领着党风政风的深刻变革。面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顽固性和变异性,必须破立并举,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根本遵循,坚决铲除作风顽疾滋生的土壤,推动党风政风持续向好、社风民风不断向善。一是建立权责清单,压实服务责任。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权力边界和责任清单,实行“首问负责制”和“限时办结制”。对推诿扯皮、敷衍塞责的行为严肃追责问责,特别要打破“笑面”掩护,不能因为态度好就放松要求。二是完善群众评价机制,倒逼作风转变。建立以群众满意度为核心的体系,定期开展政风行风评议。将群众投诉举报、满意度测评结果与干部考核任用挂钩,让群众成为作风建设的评判者和推动者。三是强化监督问责,形成震慑效应。综合运用巡视巡察、审计监督、社会监督等手段,及时发现和纠正官僚主义问题。对典型案例公开曝光,形成警示效应。建立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干部担当作为,但对懒政怠政行为要“零容忍”。四是推进简政放权,减少权力寻租空间。深化“放管服”改革,该下放的权力坚决下放,该取消的事项坚决取消。推行“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用制度和技术手段压缩自由裁量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党的大敌、人民的大敌。虽然二者表现形式不同,但都严重影响党的形象和事业发展。必须保持“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和坚定,区分情况、精准施策,以钉钉子精神打好作风建设持久战。只有彻底铲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生存土壤,才能以优良作风凝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磅礴力量。
宝恒 孙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