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浑厚历史底蕴的街区给人的观感往往是温暖的,而这份温度的保持靠的是千千万万个基层公务员的努力。“基层是最好的课堂,实践是最好的教材,群众是最好的老师。”要持续秉持虚心求教的态度,坚持脚踏实地的作风,倾听群众所想所急所盼,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知民冷暖,唯有冲锋一线。要开展基层工作就必须得主动亲近百姓,而不是等着百姓来找我们。这在以老人为主体的公房小区中显得尤为重要,唯有这样方能知民冷暖,解民忧难。街道是连接居民与上级政府的桥梁,是离百姓们最近的“父母官”,更应把百姓冷暖放在首位。同时,许多工作更需我们冲锋一线,这在一月份的疫情防控中体现得更是淋漓尽致。黄浦区是上海市抗击疫情的主战场,公务员纷纷加入战斗,排摸外来务工人员、核实一户一档和值守无人看管的小区大门。此外,摸排数据决非一成不变,黄浦区是人口流动大区,为了得到及时可靠的外来务工人员数据,我们进行了大范围、多次的摸排,这种即时准确的数据才成为了上级机关数据库建成的基础。 绣花功夫,还需百炼成钢。基层的日常工作中更多的是琐碎的小事,这也就要求我们从小事做起,把小事做好,一针一线,细细揣摩,画好社区治理的“工笔画”。春节本应是万家灯火和阖家欢聚,但保障着这一切的是每个基层公务员的点滴付出。首先,要在各个小区门口张贴福字和春联并悬挂灯笼,为居民们营造更加红火的过年氛围。同时,为了保障孤寡老人顺利过年,需要及时发放慰问品,带给孤寡老人新春祝福。其次,为了响应国家疫情防控的号召,很多居民选择留沪过年,这也为工作的展开带来了更大的压力。我们针对之前的摸排结果,确定留沪过年和返乡过年的外来务工人员,并对其情况进行登记。城市的良好运转正是依靠着基层的“绣花功夫”。 治理有方,更要因地制宜。社区治理是城市治理的单元和龙头。在精细化治理的基础上,街道的各居委会还根据不同社区的实际情况适时创新、因地制宜。各种新名词层出不穷:“楼宇社委会”、“自治家园”项目、“治理共同体”、“执委会”,都促使居民成为自治主体,在与自身利益相关的问题上畅所欲言,小到小区名称、机动车停放,大到公房改造与翻新,对社区的各项事务拥有了发言权与自主权,做到民主最大化。大项目需创新改进,小事上更应如此。 在二元结构凸出,红色基因繁荣的老旧城区,我体会到的却是在城市治理中散发的人情味,这样的城市温度打造的是融洽的邻里关系与和谐家园。每名工作人员在初心始发地中汲取的力量,都成为了建设人民城市的助推剂。而我也将带着这份力量脚踏实地、笃定前行。(作者:孟诗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