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3日16时左右,“天桐1”油轮靠泊泉州市泉港区东港石化公司码头;11月3日19时20分,开始从东港石化码头输油管道进行工业用裂解碳九的装船作业;11月4日凌晨0时51分,输油管出现跳管现象;凌晨1时13分,东港石化码头作业人员发现装船过程中发生工业用裂解碳九化学品泄漏。现场工作人员立即采取停泵关阀措施,并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迅速到码头进行污油回收。凌晨1时23分油品停止泄漏;凌晨2时许,处置单位赶到码头进行污油回收;凌晨4时30分,围油栏内清污作业基本结束。但部分污油向邻近的肖厝海域移动,泉港部分区域空气出现刺鼻性气味。初步认定为一起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引发的环境污染事件。 在石油化工中提炼石油时会获取一系列含碳数量不同的碳氢化合物,其中供人类使用的主要提取物是汽油和柴油。其中使用最多的汽油含碳数量在5-8之间,使用次之的柴油含碳数量在10-12之间。而此次泄露的是“碳九”。其使用途径相关较窄,而且并不能添加到汽油或者柴油中进行使用。在实际使用中,碳九还需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分解产生其他物质供我们使用。碳九分为两种,一种是重整碳九,另一种为裂解碳九。二者成分不同,泄露后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也不同,经调查此次泄露的是危害较二者而言相对较小的裂解碳九。 此次碳九泄露事件主要会造成以下几个方面的伤害:一是接触碳九泄露物质的群众需住院观察治疗,未被完全清理的泄漏物只能自行挥发逸散,过程中会产生气味,由此会带来空气污染问题。二是污染物附着在渔民使用的浮漂、渔网等物质上,会发生腐蚀并产生副产物。三是会对相关海域海产品如鱼虾、蟹贝等产生污染,需要相关部门进行检测无害后才能放心流通至市场供人们使用。 事件发生后,泉州市相关部门迅速响应,及时清理污油进行后续回收,并及时做好现场处置、群众工作、海洋影响和评估处置、事件调查、真实发布信息并做好群众解释等相关工作,致力于将此次碳九泄露事件的危害降到最小。事故中,泉州市、泉港区两级相关政府应急处置工作做得很好,但仍需继续做好海产品和周边海水检测、损失评估和理赔、事件调查责任认定等工作。进一步健全防范检查、应急处置等长效机制,组织石化企业大排查,做到举一反三,坚决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切实做到维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