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百家讲坛》系列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在央视播出后反响热烈。其中在“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期节目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和各界青年优秀代表座谈的时候曾提到“学如弓弩,才如箭镞”,寄语青年人们要重视学习,勤奋学习,努力成为建设伟大祖国、建设美丽家乡的有用之才。“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语出清代袁枚《续诗品·尚识》,意思是学问的根基如弓,人的才能如箭,真知灼见引导箭头射出,才能命中目标。 没有真知灼见的引导,你的才能就会偏差方向,无法达成目标。那这些觉察世间真理辨别真伪虚实的真知灼见又从何而来呢?那必然是要多读书。关于读书的意义和作用,培根有过十分精辟的论述: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 腹有诗书气自华,既然读书对塑造和成就一个人如此重要,那么到底应该如何读书呢? 首先,要落在“读”上,坚持海纳百川、润物无声。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要喜欢读书,自发地想去书本中开阔眼界,汲取营养。在别人的逼迫下读书,往往只求完成任务,囫囵吞枣,一知半解,只有是自己主观意愿上愿意去探索,去接纳,才能真正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把读书作为一种兴趣和享受坚持下去。读书贵在坚持,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心浮气躁,走一步算一步,必然无法深刻领悟书卷中的哲理与内涵。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习惯,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达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崇高境界。 其次,要落在“好”上,注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人的天性像是野生的花草,读书像是修剪移栽。一个没有目标没有重点盲目读书的人,最终只能成为书的奴隶。要有选择地读书,多读有营养有深度的书。古人曾说,登高而望,臂非加长也,而见着远;顺风而呼,声非加沉也,而闻者彰。好书就如同这高山和风一样,能使你的才能得到“催化”,开发智慧,启迪思想。汲取一本好书的营养,就相当于获取作者的思想与人生经验,从而使你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高,走得更远。 最后,要落在“用”上,倡导学用结合、知行合一。知识运用的方法往往在书本之外,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思考领悟的基础上学以致用。就如同陆游曾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想要深入理解书本中的道理和奥秘,一定要亲自实践,才能真正融会贯通。读书如果只在文字里打转,不懂得活学活用,那即便是读书破万卷,所获的知识也只能是“阁中之物”,无法发挥其实际效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