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这一记述是古人对自然生态的经验总结,意思是如果顺应天时,裁量地理,根据规律办事,那么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样的,组织部门在干部培养中也要讲“生态文明”建设,为好干部提供一片成长的沃土,为追梦人营造一个无忧的环境,携手奋进,便能开创新时代。在2月14日召开的上海市组织部长会议中就指出,要着力培养选拔充满激情、富于创造、勇于担当的高素质干部。 以“德”选人,涵养干部培养的“绿水青山”。绿水青山是自然界的金山银山,品德修为是干部培养的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人而无德,行之不远。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修养,即使有丰富的知识、高深的学问,也难成大器。”选拔培育党员干部的关键,是要将政治标准作为衡量干部的第一标准,对党忠诚,对国家忠诚,对人民群众忠诚,在岗位上敢于担当、善于创新、勇于实战,不行以权谋私之事,不做台上一套、台下一套的两面派。以这样的选人标准炼就一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干部队伍,成为追梦路上的中坚力量。 以“能”量人,构建干部培养的“山水林田湖草”共同体。山水林田湖草用不同的生命形态构成了大自然的有机链条,方方面面优秀的人才也在不同的岗位、不同的业务中构成了生态链,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着。这就要求在干部培养中拓宽用人视野,盘活人才资源,善于吸收有特长、有能力、有作为的优秀人才,善于匹配合适的岗位,量才授官,司马光提出:“凡用人之道,采之欲博,辨之欲精,使之欲适,任之欲专。”选用干部切不可专断武断,“拿来主义”,更要考量干部适合哪个岗位,更能在哪项事务上出实绩。以此炼就一支本领过硬、素质过强的干部队伍。 以“公”用人,打好干部培养的“污染防治”攻坚战。“为官择人者治,为人择官者乱。”以史为鉴,任人唯亲者终将走向失败,而以礼尊贤、公开纳贤者则能保持国力的繁荣昌盛。拉关系、走门路、搞团伙等不正之风正如生态中的环境污染,若不及时治理,便会危害到整个民族大计。以“公”用人,就是要坚决抵制选人用人的不正之风,不要让辛勤耕耘、做出实绩的优秀干部埋在深水区,不让碌碌无为、投机取巧的“官油子”隐于安全区,炼就一支风清气正、崇廉尚实的干部队伍。(上海市松江区永丰街道 朱文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