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中央网信办与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的《政务领域人工智能大模型部署应用指引》,为政务数字化转型划定了技术路径与安全边界。作为联系服务亿万妇女的群团组织,妇联系统如何借力这一政策东风,将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妇女工作,成为推动新时代网上群众路线走深走实的关键命题。 一、 维权服务: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警” 基层妇联在处理家暴、性骚扰等案件时,常面临证据收集难、法律资源匹配不足等困境。杭州拱墅区长庆街道的实践具有示范意义:通过部署本地化训练的DeepSeek大模型,输入案件标签后,系统可自动生成证据清单、法律条文引用及心理干预建议。在处理一起家暴案件时,AI不仅提示受害人保存就医记录,还联动社区提供临时庇护所信息,使案件处理周期从15天缩短至7天。更关键的是,AI通过分析12338妇女维权热线数据,识别出“全职主妇经济依赖”“农村留守妇女社交隔离”等高风险群体特征,推动妇联提前介入开展反家暴宣传,使辖区家暴重复发生率下降27%。 二、就业帮扶: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 数字经济催生5700万女性灵活就业者,但技能培训与岗位需求错配问题突出。广东省妇联开发的“粤姐姐”AI就业顾问,通过整合招聘平台数据与劳动者技能画像,实现“人岗智能匹配”。例如,为一位45岁下岗女工推荐家政服务培训时,系统不仅匹配附近培训机构,还预判其家庭照护需求,同步推送老年护理课程,使其再就业成功率从58%提升至81%。 在乡村振兴领域,AI模型分析电商直播数据,发现“民族手工艺品”在30-40岁女性群体中复购率最高,由此推动贵州、云南等地妇联开展非遗刺绣直播培训,带动超12万名农村妇女增收。 三、思想引领:从“单向传播”到“价值共鸣” 上海市妇联打造的“她力量”AI互动平台,通过分析社交媒体热点,生成符合年轻群体话语体系的宣传内容。在“三孩政策”解读中,AI将政策条文转化为“职场妈妈时间管理指南”“育儿成本计算器”等实用工具,使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2亿次,正面评论占比达83%。更深远的是,AI通过情感分析技术监测网络舆情,及时发现“职场性别歧视”“婚育焦虑”等苗头性问题。2025年“三八”国际妇女节期间,某企业“仅限男性”招聘广告引发争议,AI系统30分钟内生成舆情报告,推动人社部门介入调查,相关话题24小时内登上热搜榜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