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的《政务领域人工智能大模型部署应用指引》,为司法行政领域的技术革新划定了清晰航向。司法行政工作一头连着法治实施,一头连着民生服务,AI大模型的引入绝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要以《指引》为遵循,在效率提升与规范运行之间找到最优解,让智能技术真正成为法治政务的“提质引擎”。 场景落地:让AI精准对接法治需求 《指引》明确提出“场景牵引”原则,强调围绕共性、高频需求开展应用探索,这与司法行政工作的实践逻辑高度契合。从基层执法到公共法律服务,AI大模型正以场景化应用破解实务难题。在执法监管领域,AI通过语音识别与逻辑推理技术,可辅助执法人员实时录入案件信息、检索法律依据、生成案件报告,能让案件要素提取准确率达98%,大幅提升执法规范性。在政务服务端,智能问答系统整合法律法规与办事指南,实现群众咨询的秒级响应,而“政策找人”算法则能将法律援助、社区矫正等政策精准推送给目标群体,让法治服务从“被动等待”变为“主动抵达”。 四川司法行政戒毒系统的“川小戒”AI智能体更是场景应用的典范。它融合117部法律法规与82套业务流程,使文书自动生成准确率达95%,基层事务性工作时长压缩40%,用技术实践回应了《指引》“为工作人员减负、为公众提供便捷服务”的核心要求。这些实践证明,只有锚定司法行政的核心业务场景,AI才能真正释放价值。 集约部署:破解法治政务“重复建设”困局 司法行政系统层级多、地域差异大,技术部署容易陷入“碎片化”陷阱。《指引》强调的“统筹集约、共建共享”原则,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关键路径。按照要求,省级司法行政机关可统一部署智能算力与模型资源,地市层级在省级统筹下开展应用,县级及以下则直接复用上级资源,这种“一地建设、多地复用”的模式,从根源上防范了“模型孤岛”与资源浪费。 对司法行政领域而言,集约部署的价值尤为突出。无论是跨区域的社区矫正对象动态监测,还是全省统一的执法文书模板生成,都需要标准化的模型支撑。通过构建省级司法行政大模型统一服务平台,将法律法规库、典型案例库、业务流程库等核心资源纳入统一管理,既能确保执法尺度的一致性,又能降低基层技术应用门槛,让县域司法局、乡镇司法所都能享受到智能技术的红利。 安全守界:筑牢法治AI的运行底线 司法行政工作涉及大量国家秘密、工作秘密和敏感信息,AI应用必须把安全合规放在首位。《指引》明确要求建立安全责任制度,严格落实保密要求,防范敏感数据泄露风险,这为司法行政领域AI应用划定了不可逾越的红线。“川小戒”首创的“语义防火墙+人工双核校验”机制颇具借鉴意义,通过实时阻断49类敏感指令、将15%高敏感业务转入人工复核,实现了三个月零差错运行,生动诠释了“技术防护 + 制度约束”的安全逻辑。 防范“型幻觉”与明确权责边界同样关键。司法行政领域的AI应用必须坚守“辅助型”定位,无论是智能量刑建议还是法律文书生成,最终决策权必须牢牢掌握在执法人员手中。正如深圳法院的AI大模型通过全流程审核确认机制,确保法官始终主导裁判权,AI 仅作为辅助工具提示可疑点,这种模式既发挥了技术优势,又守住了法治底线。同时,需建立常态化迭代机制,根据执法实践反馈持续优化模型,避免因技术缺陷引发执法风险。 《指引》的出台,标志着政务AI应用进入规范化发展的新阶段。司法行政机关当以《指引》为蓝图,以场景应用为抓手,以集约部署为路径,以安全合规为底线,让AI技术在法治轨道上稳健前行。当智能技术与法治精神深度融合,必将绘就出更高效、更精准、更具温度的法治政务新图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