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网信办、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的《政务领域人工智能大模型部署应用指引》(以下简称《指引》),为政务AI应用划定了“安全线”、明确了“发力点”,标志着政务领域智能化发展进入规范化新阶段。作为深耕基层政务服务与治理的实践单位,应以《指引》为遵循,在落地实践中探索效能提升路径,深刻体会到规范与创新并重的发展要义。 以集约部署破“孤岛”,促资源整合提效能。《指引》明确提出统筹集约的部署要求,直指以往政务AI“碎片化建设、重复投入”的痛点。此前,基层单位社保、就业等窗口各自引入智能系统,因标准不一、数据不通形成“模型孤岛”,既浪费算力资源,又让群众在多系统间反复操作。应整合12345热线工单、政务办理记录等百万级数据进行本地化微调,实现跨科室数据“一次汇聚、多方复用”。保证群众咨询社保缴费与就业补贴等关联业务时,智能问答系统可一次性精准回应,真正让集约部署成为效能提升的“加速器”。 以场景落地暖民心,让技术赋能有温度。《指引》聚焦政务服务、社会治理等四大领域共性需求,强调AI应用需立足群众实际诉求。这与基层单位“以民为本”的服务理念高度契合,应重点推进三大场景落地,让技术真正服务民生。
在政务服务端,升级智能辅助办理系统,实现表单预填、材料初审等功能,企业开办等事项办理时限从3个工作日压缩至4小时;在政策推送端,构建本地化政策知识库,通过“政策找人”算法,将创业补贴、养老服务等政策精准推送给目标群体;在特殊群体服务端,优化语音交互功能,支持方言识别,帮助老年人、残障人士通过“说话”完成业务咨询,有效弥合数字鸿沟。这些实践印证了《指引》“以人为本、规范应用”原则的深刻内涵。 以全周期监管守底线,防风险滋生求实效。《指引》明确政务大模型的辅助性定位,要求建立全周期管理体系,防范模型幻觉、数据泄露等风险。这为基层单位规避形式主义、守住安全底线提供了根本遵循。 政务AI的价值不在于技术噱头,而在于为民服务的实效。《指引》的出台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未来我们将持续以《指引》为纲,在集约部署中强基础,在场景应用中显温度,在规范监管中守底线,让政务大模型真正成为基层减负、群众受益的“智慧伙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