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9|回复: 0

从“技术尝鲜”到“规范落地”:《指引》让政务大模型扎根为民服务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281

主题

0

回帖

923

积分

注册会员

积分
923
发表于 2025-10-27 09:41: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央网信办与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的《政务领域人工智能大模型部署应用指引》,为政务智能化转型划定了“路线图”与“安全线”。这并非简单的技术规范,更是以人工智能赋能治理现代化的制度设计,为基层政务单位破解“建而不用”“用而不优”的困境提供了根本遵循。
    政务大模型的生命力在于场景落地,《指引》“场景牵引”的要求切中了转型要害。此前部分单位盲目追求技术噱头,导致智能系统与实际需求脱节--企业咨询政策遭遇“书面化应答”,群众办事面临“智能导办失灵”。我单位依托《指引》框架,优先在社保咨询、就业服务等高频场景突破:复用省级政务大模型搭建“智能问答库”,整合12333热线数据与地方政策语料,通过迁移学习破解“口语诉求与书面语料”的语义鸿沟,如今日均处理咨询量提升3倍,响应时效从10分钟压缩至1分钟。威海人社的实践更具启示,其“工伤智能助手”依托大模型实现办理环节压40%,印证了《指引》“典型场景先行”的科学性。
    规范部署是避免资源浪费的关键防线。《指引》明确的“集约化部署模式”,直击“模型孤岛”与重复建设痛点。我单位曾计划单独开发办公辅助模型,测算成本超百万且周期漫长。遵循《指引》“县级复用上级资源”要求后,通过接口对接省级算力平台,仅用15天完成政策文书生成、会议纪要整理等功能部署,成本降低80%。这种“一地建设、多地复用”的模式,既符合基层实际,更彰显了政务智能化的协同思维。
    风险防控始终是政务大模型的底线要求。《指引》强调的“全周期管理”“辅助型定位”,为技术应用套上“安全锁”。我单位建立“模型预警-人工复核”双轨机制:对社保缴费测算等关键场景,设置模型输出置信度阈值,低于95%自动转入人工审核;参照威海“5E监管系统”经验,构建涵盖12类风险指标的监测体系,今年已拦截37次数据关联泄密风险。这印证了技术创新与安全保障可以实现双向赋能。
    政务智能化绝非“技术替代人工”,而是如《指引》所强调的“统筹减负和赋能”。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的转变,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感知”的升级,政务大模型的价值最终要体现在群众满意度上。以《指引》为罗盘,坚持场景导向、规范路径、安全底线,方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政务服务的“智能大脑”,为治理现代化注入持久动能。





上一篇:锚定人民至上 用奋斗绘就“十五五”民生答卷
下一篇:循《指引》而行,让政务AI在规范中 显担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投稿必读
1、任何抄袭文章禁止投稿,所有稿件必须原创,一经发现文章涉嫌抄袭,全网通报,并且永久拉黑
2、机动记者组即单位账号,在为本单位同事投稿时,务必确认该稿件是原创,如非原创本网将依法协助原著作者追究法律责任,并全网通报
3、独家专投版块稿件,均默认为作者只投稿时评在线一家,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4、请各位作者自觉遵守相关法律。 5、时政评论只能投稿到独家专投区,请勿投稿到其它任何板块,新闻稿件请投稿到新闻板块专区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绿益添商城 ( 渝ICP备16004013号-3 )

GMT+8, 2025-11-5 23:23 , Processed in 0.185994 second(s), 4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