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治理末梢践行初心 “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徐解秀老人的箴言如黄钟大吕,穿越岁月尘埃,在新时代的基层沃土上回响不绝。在治理体系的“最后一公里”,基层党员正是这“半条被子”精神最忠实的守护者与践行者。他们俯身于街巷阡陌之间,将党的宗旨熔铸于柴米油盐之中,将初心使命转化为纾困解忧的实际行动——其核心价值,在于成为党心与民心之间最坚韧、最温暖的连心桥。 俯身倾听,在“微声”中校准为民坐标,是党员初心的第一声回响。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而真正的民情往往沉淀于街谈巷议的细微处。唯有将耳朵贴近大地,才能听见民心深处的真实脉动。基层党员要自觉走出办公室,深入小区楼道、市井摊前,在群众的“唠嗑声”“吐槽声”中敏锐捕捉“急难愁盼”。这不仅是工作方法,更是对“从群众中来”根本路线的忠诚践行。 担当实干,将政策“暖流”精准滴灌至民生“旱田”,是党员使命的必然担当。 “半条被子”的精神内核,在于以行动诠释“为人民服务”的誓言。政策若止于纸面,再好的蓝图也是镜花水月。基层党员身处落实政策的最前沿,面对独居老人一餐热饭的期盼、留守儿童一张书桌的渴望、小微业主一次审批的焦急,必须发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作风。要变“坐等上门”为“主动出击”,将政策资源精准链接到需求末梢。当抽象的党的关怀具象为修通的一条路、办好的一张证、化解的一场纠纷,党的形象便在群众心中可亲可感、可触可及。 凝聚共识,激发群众共建共治的内生伟力,是党员引领的深层使命。 党的根基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治理现代化非党员“独角戏”,而是党群同心的“大合唱”。基层党员于此肩负着“主心骨”与“引路人”的双重角色:既要主动服务,更需搭建平台、畅通渠道,充分激发蕴藏于群众中的治理伟力。要善于在“屋场会”“板凳会”中凝聚共识,将党的主张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使群众从治理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和“受益者”。当千万个“金点子”通过党员搭建的桥梁汇入治理洪流,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便如磐石般坚不可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