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两会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时强调,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人才蔚起,国运方兴。踏上新的“赶考”之路,要把“党管人才”作为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不断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激活人才“一池春水”,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注重固本强基,筑牢科技人才“压舱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必须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是科技创新的“摇篮”,更是人才成长的“沃土”,新时代我们要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聚焦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重视品德的塑造、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把德育贯穿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全过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民族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有理想、有担当、有本领的新时代青年。 贯通全链培育,打造科技人才“蓄水池”。教育是科技创新的“摇篮”,更是人才成长的“沃土”。在建设科技强国的过程中,教育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筑牢科技人才基石,需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全链条发力。基础教育阶段,应深化科学素养培育,通过编程教育、人工智能启蒙等课程,点燃青少年探索未知的热情。高等教育则需瞄准国家战略需求,优化学科布局,打造科技人才“孵化器”。同时,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通过在线教育、职业培训等方式,助力人才知识迭代,形成“终身学习—持续创新”的良性循环,为科技攻关和产业升级源源不断输送“生力军”。 深化产教融合,畅通人才发展“高速路”。人才的价值在于应用,教育的成效在于转化。破解“学用脱节”难题,需以产教融合为抓手,打通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最后一公里”。各大高校应主动“破墙”,围绕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这条主线培育人才,树立长远的人才发展意识,与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产业学院,将科研课题嵌入企业技术攻关,推动论文写在车间里、成果转化在流水线上,通过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促进培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价值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培养造就一支强大的基层“施工队”,让人才成长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