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风易俗是乡村文明建设的核心课题,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各地以党建为引领,通过制度革新、党员示范、文化浸润等多元路径,推动陈规陋习向文明新风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基层党组织既是改革的“指挥所”,也是新风尚的“播种机”,为乡风文明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一、构建移风易俗长效机制 基层党组织通过制度设计和组织保障,为移风易俗提供刚性约束。借鉴各地先进经验,许多乡村推行“一约四会”机制,将婚丧简办、孝老爱亲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形成村民自治的“硬杠杠”。例如,有的村社明确规定婚丧嫁娶的酒席规模、宴请范围、花费标准等,严格限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行为。同时,建立党员干部操办婚丧事宜报备制度,将移风易俗纳入党员考核体系。对违规的党员干部严肃处理,以制度规范行为。这一举措让党员干部带头遵守移风易俗规定,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通过党建引领下的制度创新,确保移风易俗工作有章可循,激发群众自我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居民在制度的引导下,自觉摒弃陈规陋习,树立文明新风。 二、激活文明新风的“关键少数” 党员干部以身作则,成为移风易俗的“破冰者”。推行党员“三包”机制,组织党员签订承诺书,带头简办红白事。在实际行动中,党员们严格按照规定操办自家的婚丧事宜,不大摆宴席、不搞豪华排场,以自身行动影响身边的群众,形成“党员亮身份、群众看行动”的示范效应。党员们积极参与移风易俗工作,主动劝导村民简办红白事,带动群众从“被动遵守”转向“主动参与”,形成破旧立新的强大社会合力。 三、厚植文明土壤的文化实践 以文明实践为载体,让移风易俗既有“力度”又有“温度”。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和村民需求,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通过举办主题宣讲会,邀请专家、学者或身边的榜样分享文明故事、传播正能量,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在婚姻习俗方面,举办新风婚书签订仪式等活动,将传统婚俗与现代文明相结合,倡导简约、浪漫的婚礼形式。在祭祀方面,推广“鲜花换纸钱”“网络祭扫”等低碳环保的祭祀方式,将孝道融入日常生活,倡导“厚养薄葬”的理念。通过“道德评议会”,以“故事会 + 议事厅”的形式挖掘身边的榜样人物和事迹。村民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分享孝老爱亲、诚实守信、勤劳致富等美德故事,让这些美德在村社中得到广泛传播和弘扬。移风易俗不仅是规则的变革,更是文化的重生,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实现价值认同,让文明新风深入人心。 移风易俗实践正以星火燎原之势重塑乡村文明。这一过程既是基层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升级,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落地。未来,乡村需进一步将党建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通过不断完善制度、深化文化浸润、探索技术赋能等方式,让文明新风从“盆景”变为“风景”,为乡村振兴铸就更加坚实的精神基石。唯有如此,方能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既塑形又铸魂”,让乡村真正成为承载乡愁、寄托梦想的文明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