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强调要以改革精神和严的要求,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让广大基层干部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到抓落实上。近年来,基层悬挂的“牌子”更少了、考核的“卷子”更精简了,服务群众的时间和精力更多了。然而,行百里者半九十,为基层减负的工作需要持之以恒,落到实处。 减少负担激发工作活力。“开不完”的会海、“写不完”的材料,调研走访流于形式、过于频繁,考核评比脱离实际、此起彼伏,错位的政绩观不仅不能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反而耗费基层干部的时间和精力,导致工作“脱实向虚”,增加基层负担。因此要减少不必要的形式工作,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深入群众,去倾听民生,解决实际问题,最终目的是为了让群众受益。在减负实施过程中,要深入调研,通过走访座谈、实地考察等方式,直接与基层干部群众面对面交流,一方面减少“文山会海”“过度留痕”等问题,另一方面,更要精准识别负担的来源和类型,对症下药,避免“一刀切”式的粗放减负措施,更好地激发基层工作的内生动力。 科技赋能提高治理能级。基层减负,减的不仅是繁琐的检查、繁复的文件,更要减流程、减操作。随着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新的工具和技术不断涌现,为基层工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便利性,同时也涌现了“指尖上的形式主义”。通过数字操作强化基层减负实效,要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进政务服务流程再造,实现各部门业务协同、数据共享,减少重复劳动和无效劳动,提高问题响应速度和服务精准力度,要防止“数字怪圈”,避免重数字、轻留痕的“痕迹主义”,减少数字平台的分散建设、重复建设,将目光真正放到用数字化平台有效整合各部门职能,达到便利人民群众的最终目的。去年8月,普陀区牵头组建“数字居委会”,试点社工报批线上流转、一网协同;上线“百事能AI社工”,人工智能助力提效,让繁琐流程化于无形。 加强监督确保减负实效。为持续纠治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从中央到地方相继出台一系列有力政策制度,深入推进基层减负工作。对于各基层单位而言,更要积极响应,确保执行到位,避免出现变相执行等问题,真正做到把推动基层减负各项举措作为检验政绩观的“试金石”。要建立健全减负工作监督机制,加强宣传引导,畅通举报投诉渠道,重视自下而上的问题反馈,对违反规定、加重基层负担的行为严肃查处,紧盯基层形式主义的痛点、堵点;另外,要紧盯重要节点、重点领域、重点工作,不定期开展明察暗访,必要时进行专题调研,坚决防止阳奉阴违、明减暗增,确保政策落实全面覆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