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治理体系的庞大架构中,基层是联系党和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是政策落实的“神经末梢”。然而,形式主义的沉疴却如顽疾般扎根基层,严重阻碍了基层工作的高效开展,侵蚀着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不仅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迫切需要,更是夯实党的执政基础、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关键之举。 形式主义在基层的表现纷繁复杂,危害深远。会议泛滥成灾,“会海”淹没了基层干部实干的时间。许多会议内容空洞、冗长,缺乏实质性决策,从传达上级精神到层层重复部署,占用了大量本可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精力。文件多如牛毛,“文山”压弯了基层干部奋进的脊梁。一些文件脱离实际,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为了发文而发文,层层转发、过度留痕,让基层干部陷入文件堆中疲于应付。检查考核名目繁多,“过度留痕”扰乱了基层工作节奏。动辄要求提供大量资料、台账,拍照记录,使得基层干部不得不将大量精力放在材料准备上,而不是工作落实中,本末倒置,严重影响工作实效。 形式主义在基层屡禁不止,根源是多方面的。思想观念偏差是重要因素,部分领导干部政绩观扭曲,过于注重表面文章和短期政绩,忽视工作实际成效,以形式上的“亮眼”替代了工作的“实绩”。体制机制不完善也为形式主义滋生提供了土壤,考核评价体系不够科学合理,过度依赖量化指标和材料检查,使得基层为了迎合考核而大搞形式主义。同时,权责不对等问题突出,基层权力有限却承担大量事务,面对上级任务只能通过形式主义的方式来完成,以显示“工作在做”。 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需要多管齐下、标本兼治。在思想教育上,要强化党性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深刻领悟“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内涵,将人民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心思和精力真正用在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上。 制度建设层面,要优化考核评价机制,建立科学全面、注重实绩的考核体系,减少不必要的量化指标和形式化要求,增加群众满意度等实际成效指标,从根本上杜绝“唯材料论”“唯台账论”。同时,完善权责匹配机制,明确基层职责权限,合理下放权力,让基层有足够的资源和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工作方式方法上,要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破信息壁垒,实现数据共享,减少基层重复填报数据和材料的工作。精简会议文件,严格控制会议数量和时长,提高会议质量,倡导开短会、讲短话、发短文,切实为基层“松绑减负”。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是一场持久战,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才能彻底铲除形式主义的滋生土壤,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全身心投入到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伟大事业中,真正激活基层治理的“一池春水”,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