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脱贫攻坚战需练好“三种功”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困难群众始终是他最牵挂的人,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但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小康社会,更有这样的自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需要练好“三种功”。 练好“沉心实干功”。沉下心,是实干的核心要素。尤其是作为脱贫攻坚中坚力量的四支队伍,务必要把心沉在工作上、群众身上,用在怎样为民谋幸福上。那么,如何才能把心沉淀下来呢?这就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有一颗向正向善、向民向上的“非凡心”和甘于清贫、耐得住寂寞、戒骄戒躁的“平常心”,向正向善指领导干部做人要厚道诚实、秉公办事、惩恶扬善,在工作生活中用实际行动扬正气树典型;向民向上是指一心为民、心向群众、心怀人民,在工作中积极进取、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绝不拖拉懒散。只有拥有这样的心态去工作才能做到干字当头、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把贫困户的疾苦放在心上、盘算在脑里、体现在行动,下一番绣花功夫,攻坚克难,啃下“硬骨头”,确保扶贫得到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做人民群众的孺子牛。 练好“合力攻坚功”。众人拾柴火焰高,脱贫攻坚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现阶段我们正处于全面精准脱贫攻坚年,仍有一部分群众处于贫困或正在摆脱贫困处境的状况中,我们应该深入走访调查、精准把握、因户施策、帮扶真正需要帮助的户或人,切莫搞数字脱贫或“被脱贫”,让群众真正沐浴到党给予的暖阳之中。那“暖阳”具体怎么给?谁来给?要至上而下,纵横各行政、企事业单位,乃至社会扶贫网,不论从资金还是技术策略上,汇聚各方力量,形成帮扶链,因人因户因地而异,切实为民出谋划策,让贫困户在精准扶持中“站立”起来。 练好“‘靶向’产业功”。产业扶持是贫困户脱贫攻坚的核心要素和根本措施。我们在全力用好其他帮扶措施的同时,一定要以发展产业为主导、培养技能型人才、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作为“靶向”产业扶持的根本。把有影响力的绿色生态产业辐射到周边区域,如绥德韭园乡赵家坬村山上的绿色生态产业,四十里铺镇高家沟村的山地苹果、日光大棚等,着实推动了全村的经济收入,让村里的致富能手、创业带头人,带动其他户脱贫致富。通过“三变改革”逐渐形成户与户、村与村、镇与镇、县与县等“帮比赶超”的良好生动局面,形成户户都有长效产业的新格局、大格局。只有这样,贫困户的腰包才能渐渐鼓起来,从而达到稳定脱贫,才能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脱贫攻坚更是上下合力奋战出来的。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要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把“志”和“智”深深扎根贫困群众的脑海,变“输血”为“造血”,让贫困户把本领握在自己手中,把饭碗端在自己的手中,把幸福把在自己手中。 (张丹:陕西省绥德县四十里铺镇扶贫专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