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精准扶贫大幕开启。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奋力书写精准扶贫的精彩“答卷”。全省财政、金融系统闻令而动,多渠道引“活水”,精准“滴灌”助脱贫。(10月20日 湖南日报)
决胜脱贫攻坚,“粮草军需”要先行。贫困的最显著表现就是穷、没钱,不管是“输血式”扶贫,还是“造血式”扶贫,都需要财力的支撑,才能让脱贫攻坚的“一盘棋”下好、下活。为此,要通过财政资金、涉农资金统筹、金融扶贫等多种路径为脱贫攻坚输入源源不断的钱财活水,推动脱贫攻坚的各项工作能够按照预定的目标推进,让财力成为冲刺脱贫攻坚最后“一百米”的“硬核力”。
财政保障,打造脱贫攻坚资金“蓄水池”。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脱贫攻坚已经到了攻坚拔寨的时候,越是在这个时候,越是要稳扎稳打,做好资金的准备工作。湖南是贫困大省,全省51个贫困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达682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任务重,财政投入压力大。面对巨大的财政压力,政府主动带头过“紧日子”,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发挥金融扶贫作用,多种方式破解资金短缺的问题,让脱贫攻坚的资金“蓄水池”始终保持充盈。
精准对接,确保扶贫资金用在“刀刃上”。要做好脱贫攻坚的工作,资金是坚实的后备力量,但是有了充足的资金以后,还需要让资金与具体的工作精准对接,精准发力,把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因此,要统筹整合资金,要把资金“放下去”,更要用好监督的方式,让资金“精准使用”,避免扶贫资金躺在账上“睡大觉”,确保“一个龙头防水”的同时,也要确保扶贫资金真正地滴灌在需要处,才能发挥出资金的最大作用,推动脱贫攻坚。
严格监督,擦亮扶贫资金监督“千里眼”。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保命钱”,但是却被一些人当成了“唐僧肉”。在扶贫领域的一些腐败问题,阻碍了精准扶贫,要更好地推动脱贫攻坚,就需要扎进制度的“篱笆”,发挥好监督的“千里眼”作用。用好监督,让扶贫资金的拨付程序、管理使用能够符合规范要求,才能让扶贫资金达到预期的目标。显然,发挥好监督的作用,能够把资金用在关键处,才能够发挥扶贫资金的实效。
困扰中华民族千年的贫困问题,将在今朝实现,这是每一个扶贫工作者的荣欣,也是责任,要立足本职,认真地履职尽责,也需要加强扶贫资金管理,优化资金配置,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调动贫困群众积极性,干部带着群众一起干,确保如期取得最后的胜利。(文/婧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