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贵州毕节市深入推行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带领群众一起闯、一起干,为村民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一批活力强劲的合作社、一份殷实厚重的村集体资产、一套高效管用的基层治理体系”,实现强村富民。(据10月23日《中国组织人事报》) 毕节市把村党支部书记“领头雁”作用作为关键之举,结合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农村集体经济运行机制的需要,明确村党支部书记担任理事长,若村党支部书记是机关事业单位下派干部的,由村党支部副书记担任合作社理事长,村党支部书记仍然履行领办责任,切实发挥党支部对发展村集体经济的组织和引领作用。“合作社带领我们种小蒜,每亩可收入3000元以上,若不受疫情影响,收入更高。”日前,贵州毕节市大方县兴隆乡狮子村党支部领办的村集体合作社,带领群众种小蒜脱贫致富,村民梅怀富对自己的收成很满意。正在忙着给鸡喂食的威宁自治县岔河镇云沙村脱贫户胡世才这样感慨:“以前都是喂几只自己吃,没想到在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带领下,现在发展成了一个产业!”在贵州毕节市,像这样的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已经雨后春笋一样发展到7229个,共实现纯收益13.4亿元以上。 充分发挥村“两委”顶梁柱作用,细化落实村“两委”成员领办责任,推行村“两委”成员与村集体合作社理事会、监事会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鼓励村“两委”成员、合作社管理人员出资入股村集体合作社,引导村组干部全部参与合作社事务。通过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以及“田坎会”“板凳会”“院坝会”等方式,把群众组织起来,广泛宣传发动群众通过出资、土地、技术等方式入股入社,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户100%入社。目前,全市党支部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户128.3万户625.1万人,其中贫困户41.3万户178万人。 立足市场需求,才能找准发展路子。毕节市农村基层党组织充分依托资源禀赋及区位条件,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探索景区带动型、高效农业型、资本撬动型、乡村旅游型、加工贸易型等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子,推动合作社发展特色成块、基地成片、产业成带。在经营模式上,探索推行自主经营、合作经营、外包经营、托管经营、订单经营等多种经营模式,引导村集体合作社“接二连三”“跨二进三”,推进“粮头食尾”“农头工尾”,拓宽产业幅,延伸产业链。金沙县岩孔镇东光社区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采取合股联营方式与县农投公司合作经营,由农投公司提供树苗、肥料、技术和产品回收,合作社流转土地入股,负责日常管理,种植茶叶200亩、柑橘2000亩,合作社年收入近100万元。 健全扶持机制,才能确保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毕节市明确,村集体合作社对各级财政补助、部门帮扶、社会捐赠等资金享有优先承接权。支持村集体合作社优先承建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涉农项目,并从财政专项资金、金融贷款、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予倾斜。建立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运行管理机制,采取章程统一审核、资源统一评估、项目统一论证、收益统一规范、财物统一管理、社务统一公开、文档统一保管“七个统一”管理模式。由组织部门牵头,建立部门联动推进机制,形成“上下联动、左右贯通”工作格局。 (陈韬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