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角楼、八角楼、登云书院……一幢幢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掩映于青山绿水之间,置身其间仿若踏上穿越之旅。在河源市东源县,有一个远近闻名的网红村——仙坑村,依赖于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近年来,仙坑村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力打造省一级的新农村示范村。(澎湃新闻网,9月17日) 今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关之年。在这紧要关头,每一名扶贫干部都要把责任扛在肩上,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甩开膀子”真抓实干,坚决打赢、打漂亮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因户施策”抓脱贫。“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各不相同,有的是因病、有的是因学、有的是因为缺乏技术……经过几年的扶贫帮扶,“贫困户”的现状也各异,有的贫困人口解决了旧问题又出现新的困难,这还需要“对症下药”积极努力解决新困难,有的无劳力又常年疾病缠身的贫困人口,“扶贫政策+内生动力”致富模式,根本就不能派上用场,这就要用各项政策兜底,才能确保脱贫,有的缺乏技术又不愿接受技能培训的,就需要扶贫干部多渠道、多方法做通思想,让其参与技能培训……如果使用“一刀切”的办法,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这时,扶贫干部就要想办法、出点子,继续“扑下身子沉下去”了解贫困人口发展意愿及诉求,因地制宜,因户施策,为贫困户量身定做帮扶办法,脱贫计划。 “问题清零”助脱贫。在脱贫攻坚的最后冲刺阶段,每一个扶贫干部都应该查漏补缺,对标补短,采用自查自纠方式,持续排查 “三精准、三落实、三保障”方面的不足和差距,把影响脱贫攻坚目标任务、质量和成效的各类问题找准找全,与相互检查、明察暗访反馈问题结合起来一体整改,确保问题全清零。 “建立机制”保脱贫。健全监测预警和动态帮扶机制,对边缘户、临界户加强监测、制定台账,为未脱贫的贫困户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对已脱贫的贫困人口制定巩固提升计划,不断完善动态帮扶机制。(文/王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