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后,就意味着我国现行标准下绝对贫困的问题画上了句号。然而摘掉贫困帽子只是消除贫困的一个底线,实现人民群众的真正富裕才是最终目的。可是决胜之年后,那些仅靠扶贫政策得以脱贫的贫困户今后该怎么办,如何才能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如何才能实现脱贫的平困户增收致富,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彻底消除他们的精神贫困,才能让他们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消除精神贫困,要发挥贫困户的一技之长,增强他们致富的信心。大多数贫困群众之所以贫困,是因为缺思路、少技术。没有一技之长,他们很难在农村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也很难树立致富奔康的信心。授技能,增本领是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主要途径。要针对贫困群众所处的地域气候特点,临近企业的性质,以及当地特色农业的发展,分类设置培训内容,组织他们参加技能培训,真正拥有一技之长。提高了贫困群众致富的能力,才能增强他们致富的信心,营造积极向上的创业氛围。 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消除精神贫困,要发挥致富带头人的模范作用,树立他们致富的决心。首先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先锋引领,要善于挖掘各行业党员队伍中的优秀典型,广泛宣传,树立新时期党员形象,切实增强党组织的影响力和吸引力。然后从农村种植、养殖、生产加工等诸多行业中寻找首先富起来的能人,引导和鼓励这些致富能人在农村示范传授知识与技术、提供就业机会、参加扶贫等农村公益事业,不断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头作用,实现大家共同致富并逐渐形成地方产业特色。 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消除精神贫困,要大力发展乡村的特色产业,拓宽他们致富的道路。实现乡村乡村振兴,才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长效机制,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之后,如何实现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那就是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并延伸特色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提高农产品抵抗市场风险能力,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再以发展产业为契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挖掘优秀乡土文化以推动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真正留住青年人才为家乡创业创新做出贡献,实现城乡统筹高质量发展。 作者:肖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