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在进行主题为“我国脱贫攻坚形式和更好实施精准扶贫”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加大政策落实力度,落实教育扶贫,突出解决学生上学难得问题。习总书记的讲话为我们扶贫指明了新的方向。在国家进行全面脱贫的当下,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贫困人口越来越少。然而,个别也存在随时返贫的风险。我们应该找到穷根,进行釜底抽薪,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穷,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穷,有时候更是思想意识上的穷。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有了致富的思想、意识、方法、眼界,才能为乡村振兴注入灵魂。现在农村某些项目在国家的扶持下,表面上可能红红火火,但如果自身能力不足,那么永远也断不了奶,成果也只能是昙花一现。归根到底,缺乏相应人才。那人才又从哪里来呢? 当然,对人才的培养,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教育,并且是基础教育。教育虽不是培养人才的唯一途径,但是重要途径,也可也说是捷径。高分低能,总比低分低能好,通过教育可以提高人的基本素质,提高成材的比例。脱贫致富,外面的人不愿意来,我们只能依靠自己,培养属于自己的人才。万丈高楼从地起,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往往得到的回报和效果最好,可以说事半功倍。要是等到后期再培养、投入,那么效果甚微,可以说是事倍功半。当前国家在基础教育方面也有较大补助,如学生免交学费,提供生活补助等。同时鼓励广大学子免费就读师范院校,提高教师待遇等。但由于大环境的影响,一个改变不了的事实就是优秀的教育资源在向城市集中,再向少数有经济能力的人集中,农村孩子能考进名校的越来越少,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不能让农村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对于教育的投入,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教师。现在甘心待在农村偏远地方任教的越来越少。有些在农村教书的,随时想着向城市发展,这本无可厚非,但人人都这么想的话,我们的农村基础教育怎样提高,怎样发展?对于农村教师,我们应由内而外,首先,要做好教师自身思想的引导,既然选择了教师,就要受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在教书育人上找到自己的价值观和存在感。 同时,我们也不能一味的要求奉献,外在物质上我们同样应该予以保证,在偏远的地方为教师提供住房,大幅度提高教师工资待遇等,让教师成为人人羡慕的职业。通过教育,让农村的鸟儿插上翅膀,让他们飞的更高,看的更远,才能不断提高自己意识,才能有自己的灵魂,才能让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程鹏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