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把贫困群众当“最牵挂”的人
谢林娟
在第五个国家扶贫日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对脱贫攻坚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改革开放的40年,是我国逐步消除贫困的40年。40年的接续奋斗,让7亿多人口摆脱了贫困,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现在,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就要历史性地得到解决,脱贫攻坚进入最为关键的阶段。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新年贺词里说到:“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他们吃得怎么样,住得怎么样,能不能过好新年,过好春节”;2018年元旦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我们朝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又迈进了一大步。”念兹在兹,一以贯之的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为民情怀。回顾习近平五年来的新年贺词,“人民”无疑是高频词。2014年的新年贺词中“人民”出现了9次,2015年出现了16次,2016年出现了12次,2017年出现了10次。而这次的新年贺词“人民”出现了14次,“群众”出现了6次,这充分说明“人民群众”在习近平心中的分量。
近日,央视播出《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更是让我们重温了一次习近平总书记“最牵挂的人”。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了解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是教育、就业、收入、社保、医疗、养老、居住、环境等方面的事情,大家有许多收获,也有不少操心事、烦心事。”民之所需,行之所至。做群众工作就是要以人民群众最关心为纵贯线,把群众当家人,把群众的事情当家事,把人民群众所需所念,所想所盼的事情解决好,落实好。
把贫困群众当“最牵挂的人”就是要问需于民,解民忧,暖民心,以民生关切为指路牌,把民生工程做成民心工程、暖心工程。广大扶贫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的奉献精神,不搞高大上的政绩工程,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潜功。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得实惠,不断增强幸福感、获得感。
把贫困户当“最牵挂的人”才能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把贫困群众当“家人”,把贫困群众的事“当家事”,做扶贫工作才能有真情实感。做到想贫困群众所想,急贫困群众所急,以贫困而忧,以脱贫致富为乐。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把贫困群众当“最牵挂的人”,才能始终“以贫困群众为中心”,时刻想着贫困群众,甘做拉犁在前的“老黄牛”,为贫困群众多出“金点子”,多栽“摇钱树”,多些造血式扶贫,真扶贫,真脱贫。(谢林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