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郑伟 于 2018-10-23 17:06 编辑
要珍视并用好面对面批评这个武器 前不久,某单位党支部召开了一次民主生活会。会上,两位同志相互批评、正面交锋,“当面锣、对面鼓”,虽言辞尖锐、火药味浓,但都是实话实说、情真意切。其他与会同志也纷纷发言,帮助他们剖析原因、查找症结。党支部书记在总结时说:“今天大家都放下包袱,做到了表里如一,红了脸、出了汗,火药有时比蜜甜啊!”(10月22日《人民日报》) 面对面批评太难了。不可否认,中国人是很讲面子的。绝大多数人是非常顾忌他人面子的,通常情况下,是不会轻易驳他人面子的。故“多栽花少栽刺”的理念在不少人头脑中根深蒂固。在办事不求人找法规尚未成为全民自觉行动的今天,中国仍是一个人情社会、人际关系相当重要。于是大家都信奉“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冤家多堵墙”。在这样的社会心理背景下,“逢人见面三分笑,不可全抛一片心”,进而继续演变为说假话,虚情假意,个别人甚至心怀鬼胎、口蜜腹剑。对他人尽可能恭维,涂脂抹粉,尤其是对上司、对领导,一些人吹牛拍马、阿谀逢迎,实话实说尚且难于做到,更何况面对面批评对方。 正因为面对面批评太难,才弥足珍贵。在现实社会中,一些人信奉旧时的处世哲学,两面溜光,八面玲珑,人际关系中讲究你好我好大家好,保持一团和气,不讲真话、不讲原则。老百姓处于办事方便的考虑,多讲恭维话,尽可能讨好对方,尚可理解。然而,我们是共产党人,是讲实事求是的,是倡导用真心、真情,说实话办实事的,不能把社会上一些低级的、庸俗的处世观带进党内。党章虽然这么要求,但我们不能保证每一名共产党员都能做到,那种人际关系的思维方式或多或少地会反映到我们党员同志的头脑中来。党内也会存在只说好的不说坏的一团和气现象,它掩盖了矛盾,遮蔽了问题。对党的事业大有裨益的,面对面批评与自我批评浮光掠影,少得可怜,正因为面对面批评难,面对面批评少,才更显珍贵。 面对面批评能触到痛点。党内存在的错误思想,作风上存在的瑕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就是我们难以启齿的“羞点”“痛点”,一触碰到它,被触碰的人就会脸红、就会出汗,就有点丢脸。因为这是当着大家的面说出来的,被批评的人就会在众人面前“丢丑”。那么,能不能不在会上说而私下交流呢?可以,但是这需要两人党性一样强,否则某一方会误以为你对他有成见,照样影响二人的关系,况且私下沟通的成果不能让领导班子或是某一级组织内同志们共享,让大家引以为戒。故我们党一直沿用民主生活会的形式,让大家畅所欲言,面对面批评,让全体成员都“红红脸、出出汗、洗洗澡”。不能讳疾忌医,我们要直面事实,要请大夫看病抓药,只有用药镇痛才能能止痛。 面对面批评能解决实际问题。党内存在的错误思想,作风上存在的瑕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绝不会因为不说、不揭露、不曝光就不存在了,反倒是越掩盖,问题就会越来越多、矛盾就会越来越尖锐,危害就会越来越大。故我们常说成绩不讲跑不了,问题不讲不得了。相互指出“羞点”“痛点”,有如一剂解表药,能使人发汗,能使人头脑清醒,能把问题晒在阳光下,大家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大家可以将其看成一只只“臭虫”,都将其扔进沸水锅里,并将有虫卵的衣服也放进开水锅里煮上一煮,问题就彻底解决了。 面对面批评能增进同志间团结。人们之所以不敢面对面批评,就是怕影响同志间团结。殊不知,无原则的一团和气,掩盖矛盾和问题,明知对方有毛病,不敢指出来,让它日益滋长,犯大错误。到那时同志间的团结无从谈起,而且还侵害了党的肌体,贻误了党的事业,损失就大了去了。我们的民主生活会,不是整人的会,更不是揭批斗争会,而是满怀真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是真心诚意地帮助同志,同时也帮助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成因和危害,找出改进改正的办法。出发点是诚心的,善意的,你帮对方找出了病根儿又治好了病,对方也深深感到了你的诚心和善意,他感谢还来不及,怎么会影响同志之间的团结呢,不仅不会影响,反而会增进同志之间的团结,真正达到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团结-批评-团结的目的。 面对面批评能提高一班人的整体素质。人们之所以不敢面对面批评,还有的是因为自己也有毛病,怕批评了别人会引来射向自己的炮火。还有的是因为批评了他人,担心今后不好开展工作。还有的是因为批评了他人,会影响选票,失去自己的利益,等等,总起来看,这些都是私心在作怪,只考虑了个人得失,唯独没有考虑党的事业。你怕别人批评你,你就认真锤炼你的党性,从难从严要求自己。你如果真正做到了不含沙射影、不指桑骂槐,不搞人身攻击,而是真诚善意地摆现象谈问题,实事求是,就事论事,帮助他人找问题,帮助他改正缺点和错误,同时虚心地、虔诚地请求大家“向自己开炮”,怎么会影响日后工作的开展,影响到你的选票呢。上述担心都是多余的,如果大家经常心平气和、推心置腹、开诚布公地摆问题,找毛病,不仅不会出现担心的那些问题,还会大大提高一班人的整体素质,这对党的事业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批评与自我批评,尤其是面对面的批评,是兴利除弊的有力武器,愿全体共产党员都珍视并用好这锐利的武器。(郑伟) 二〇一八年十月二十三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