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领导干部,不仅要敢担当,还要善担当。(人民日报 10月23日)
担当,简单地说,就是承担并负起责任,是人们在职责和角色需要的时候,毫不犹豫,责无旁贷地挺身而出,全力履行自己的义务,并在承担义务当中激发自己的全部能量,它是一种责任,一种自觉,一种境界、一种修养。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关键时期,是否具有担当精神至关重要,而领导干部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指挥官、社会事务的决策者,更需要敢于担当,善于担当、善于作为。
敢担当、会担当要有决心。新时代呼唤新担当,新担当需要新作为。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任务繁重的新时期,领导干部敢于担当不仅仅是一种责任的体现,更是一种品质,是每一名党员干部必备的素质。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多次强调,“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要做一名合格的领导干部,就要有担当的决心,要清醒的认识当前的形势,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将脱贫攻坚、实现全面小康的重任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扛在肩上,咬定目标不放松,而后将这份决心投射于实际工作之中,不断实践,反复尝试,不断挑战,反复试验,以担当的精神成就新时代的新作为。
敢担当、会担当要有能力。“责重山岳,能者方可当之。”有了过硬本领才能真负责、有作为。身处于这个建功立业的新时代,每名党员干部都要敢于担当,无论任务大小与工作轻重,都要始终保持一股闯劲、一股冲劲与一股韧劲,攻坚克难,学会在破解难题中增长才干。不仅如此,更要善于担当,不能在关键时刻逞匹夫之勇,既要敢抓敢管,也要会抓会管,这就需要领导干部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在基层这片广袤的土地里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汲取智慧,增强干事创业的能力与本领。
敢担当、会担当要有魄力。改革发展,责重如山,而领导干部的价值就在于能扛起这份沉甸甸的责任。面对发展的困境,领导干部要拿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和魄力,迎难而上,把心思用在干事业上,把精力用在抓工作上,在急难险重面前带头勇挑重任,该决策的要尽快决策、该拍板的坚决拍板,不回避,不徘徊,以 “哪里最需要、哪里最危险、哪里最艰苦,哪里就有领导干部”的担当精神直面群众,直面困难,直面失误,勇做“干将”、敢当“闯将”,才能创造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伟大业绩,真正赢得群众的尊重。(梁忠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