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治“微腐败”要保持高压态势 今年以来,西盟佤族自治县纪委县监委加强对乡(镇)纪委的纪律审查力度,严肃查处基层“微腐败”问题。1至8月,全县7个乡(镇)纪委立案审查10件10人,党纪政务处分8人。(10月15日普洱日报) 在反腐惩恶的高压态势下,不敢腐的震慑作用充分发挥,不能腐、不想腐初显成效,反腐败斗争呈现压倒性态势。但也应当看到,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依然多发高发。有的小官置法纪于不顾,贪污挪用土地征占补偿款和旧村改造补偿款,虚报冒领惠农资金,挥霍浪费帮扶专项资金,克扣侵占优抚救助资金、危房改造资金、残疾人补贴资金,优亲厚友、吃拿卡要、不作为慢作为。虽然这一小撮干部“吸血不多”,但却让群众“痛痒一片”“伤透心”,蚕食群众获得感,破坏党员形象。 受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影响,国人对待“微腐败”都是睁只眼闭只眼,有的干部甚至说,工资那么低,贪一点是应该被原谅的。平时打个“小麻将”,喝点“小酒”,时不时的用公车办点小事,这都不是什么大事,干嘛揪着不放?殊不知,“蝇贪”成群,其害猛于“虎”。对老百姓而言,身边的“蚊蝇”叮咬不断,相比报道中的“虎害”更有闹心之堵、切肤之痛。况且,无数事实证明,很多大腐败都是从“一顿饭”开始的。管住今天的一只小“苍蝇”,就可能消灭一只明天的大“老虎”,更能保一方百姓。如果对“小腐败”姑息纵容,就会产生“一窗不补,百窗必破”的“破窗效应”,“苍蝇”满天飞,养成“大老虎”。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微腐败”也可能成为“大祸害”。可喜的是,目前各地已经在行动。比如天津市部署开展集中查处农村“微腐败”专项行动,向农村生产性、公益性等各类补贴补助管理使用中存在的腐败问题“开刀”;高安市打造“瑞州清风”官方微信平台,先后推出“反腐倡廉这一年”“廉政公益广告”等多个专题,提升社会公众参与度······希望各地纪检机关能够坚持严格执纪,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给百姓带来更多反腐获得感。(文/汪春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