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不妨也来场“一次办好”改革 7月下旬以来,山东主要媒体派记者暗访各市政务中心,看群众办事能不能真正“一次办好”,让不少基层干部“红脸出汗”,变得坐不住、慢不得。动真格的媒体监督和直接问责,源自山东新近推出的“一次办好”改革。“一次办结,群众满意”,作为“放管服”改革升级版,倒逼各级各部门更新观念、转变作风、提升效能。(10月14日 人民日报) 自施行“放管服”改革以来,全国各地均在精减审批流程、提高行政效能、便利群众办事等方面做了很多变革性工作,对内提升了政府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水平,对外则提升了行政便利化水平,节约了企业和群众办事的时间和成本,促进了社会经济各项事业提效发展。 然而,在“放管服”改革的具体实施中,一些地方仍然存在便民不到位,甚至改在表面、革在肌理的问题,仅仅站在自己的角度觉得采取了一些措施就是改革,而不是从企业和群众的角度看这些措施是不是真正便利了他们办事,为他们省去了诸多不必要环节,就像山东主要媒体派记者暗访省内各市政务中心和基层便民服务中心时发现的种种不作为、慢作为现象,以及市民“排队70分钟,办事5分钟”、“配套设施不便民,甚至成摆设”的种种吐槽。 这次山东倒逼推进的“一次办好”改革,可谓精准发力、对症下药。一方面要求省内各级政府部门自查自纠,对本单位存在的作风问题、效能问题及时整治,不断优化“放管服”各项改革措施;另一方面引入媒体监督,对发现的问题不回避、不遮掩,大胆通过电视新闻栏目等渠道进行公开播放和通报,让那些作风散漫、服务意识差的单位和个人在大众面前现现眼、出出丑,倒逼他们改进工作作风、提升服务水平;同时,严肃惩治怠政人员,比如挖苦举报群众的烟台两名居委会工作人员被曝光后很快被辞退,居委会负责人也被严肃问责。通过以上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山东各地的“放管服”改革得到了加强和升级,并取得了不错效果。 “放管服”改革涉及民生领域的方方面面,一些地方在落实相关改革措施时肯定还有不到位、不充分的地方,但存在问题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政府部门采取回避、敷衍的态度。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不仅要求我们要落实“放管服”各项改革措施,还要落实好、落实透,积极从企业和群众角度审视改革成效,成不成功还是服务对象说了算。 最后,觉得改革工作还存在不足的各地政府部门,不妨也学习下山东经验,来一场“一次办好”改革。 (作者:毛建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