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于律己要敲醒更要觉醒
黄金鑫
党的十九大强调,加强纪律教育,强化纪律执行,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为每一位党员干部工作、生活划出了言行“轨迹”。
“制约”敲醒换来弊绝风清。近年来,我们党先后出台了《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等制度“硬杠杠”,让党员干部的言行举止越来越规范,“红线”不敢踩了,“高压线”不敢触碰了,外部“制约”已经形成。绝大多数党员干部思想观念、工作作风得到根本性转变,都能在工作、生活中严于律己,自觉做到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有权任性”“放纵无畏”的现象越来越少了。
然而,虽然明晃晃的“红灯”不敢闯了,但“闯黄灯”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一些党员干部认为只要不贪污受贿,只要没有揣腰包,吃一点、用一点大不了;有的党员干部则认为,事情干好干孬没关系,只要不违规、不违纪、不出事就无所谓。结果,“大错不犯,小错不断。”
有人说,人要想改变:1%靠别人敲醒,99%靠自己觉醒!抱着“不违规、不犯错”就高枕无忧,甚至奉为“优秀”的人,其思想觉悟就处在低位,不思进取、自我陶醉,在党风廉政建设上停止不前,如何做到正风肃纪正当时,作风建设在路上?随着改革开放的更加深入,迈进新时代,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必将更复杂,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也会多样化,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新的问题也会随之出现,正风肃纪,须臾之间不可松懈。
“守约”才能唤起内心的“觉醒”。快马不用鞭催,响鼓不用重锤。正风肃纪常态化的今天,制度管人更是“家常便饭”。但,最好的约束是自我约束,最好的纪律是自律。任何党员干部都不能只停留在制度与自律之间的空隙里,而是既要适应越来越严密的制度约束,又要严于自律,从远离底线处拉起“警戒线”,远离危险的“河边”,把外在的“制约”化为内在的“守约”,实现从“不敢伸手”到“不会心动”的根本性改变,真正做到存敬畏、明是非、知进退、守规矩。
“制约”千万条,“守约”是头条。广大党员干部如何肩负新使命、迈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那就是化有形的监督为发自肺腑的“遵从”,做到监督不监督都是“好样的”,有没有制度约束都是“规矩的”,大踏步奔跑在正风肃纪的漫漫征途中。(黄金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