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恐闹症”真的来自基层吗? 个别群众不顾法律和政策,遇事就闹,甚至催生出专业的“闹事团队”……半月谈记者在采访中,时常听到基层干部自嘲,他们患了“恐闹症”。然而,也有群众表示,有些“闹”是出于无奈,正规渠道走不通,不闹问题就得不到重视和解决。这个看似死结的难题,折射出当下基层治理的软肋。(7月12日,新华网) 在全面从严治党、全面依法行政的当下,群众绝大多数利益诉求都能依法依规及时解决,为何“闹剧”却不断上演,各级基层干部都患上了“恐闹症”呢? 同信访部门工作人员和办过群众闹事事件的基层干部接触过程了解到,很多集体访、越级访、群众闹事都是不合理不合规,按法律渠道无法解决的,毕竟地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都不可能冒着失职渎职的风险,对群众的合理诉求拖着不办。 大家表示,基层干部患“恐闹症”,是与一些领导干部对上访、闹事现象过度恐慌,处理事情的方式简单粗暴分不开的。比如,遇到群众上访闹事,一些领导便质问基层,甚至责令基层赶紧把人接回去,到省进京上访对象由市、县、乡各级干部“组团接人”不在少数。于是,有群众聚众闹事,担心上级追责,便采取“花钱买平安”的办法,或超出原则许以承诺息事宁人。这样一来,上访者、闹事者便掐准了基层干部“恐闹”软肋,变本加厉向基层提出更高要求,或得到好处再去访、再去闹,催生专业“闹事团队”也是必然,恶性循环也是必然。 其实,基层面对群众来访、群众闹事真的习以为常,因为基层本身就直接面对群众,如果上级政府部门和领导也能等闲视之,对越级上访明确告之不受理,实行属地管理,转交基层办理,上访群众自哪来回哪去,基层办理后将情况回复交办部门,交办部门可跟踪督查办结情况,对应办不办、拖沓慢办进行问责即可。对诉求不合理不合法、违法违规闹事者,直接启动法律程序予以打击,而不是随意向基层施压,基层迁就无理取闹者。 当然,对依法合理的群众诉求,基层认真负责办理是关键。试想,信访反映问题全部属地办理,对无理取闹者果敢依法打击,对群众诉求办理不力者严厉追责,哪来那么多基层干部“恐闹症”。 所以说,基层“恐闹症”的症结并非完全在基层,不妨上管一级找原因,从解放思想入手,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不要视上访、闹事为洪水猛兽,别随意采取压制基层和“和称泥”的措施,而应遵循属地管理原则,发挥好基层主观能动性,让所有问题来源于基层,则解决在一线。否则,基层干部“恐闹症”不仅无法根治,还会越来越严重。 作者:甄忠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