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普村党支部书记吉色次哈告诉记者,火普村地势高,平均海拔达2700米,适合种植并产生经济效益的作物很少,以往主要靠种土豆为生,没什么出路。在四川省农科院支持下,村里从2018年开始引进西门塔尔牛、高山草莓、大棚蔬菜等特色种养殖项目,现在已经初步见到效益,村里也开始有了集体收入。(10月30日,半月谈) 攻坚脱贫离不开产业,更离不开产业发展人才,助力贫困地区开展产业发展就必须注重培养产业的发展力。产业的发展力一方面来自于产业的特色发展,另一方面则来自于产业发展人才的培养。对于攻坚脱贫而言,贫困群众才是脱贫的内生动力,要想激活产业发展就必须让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自立自强、艰苦奋斗。 而培养贫困群众成为产业发展人才,又是助力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唯有贫困群众能够依靠自身力量,让自己生产的产品实现保质保量产出,实现稳定销售,才能在“扶上马”之后,自己有能力跑得更快更好。不依赖于外援的帮助,也不依赖于帮扶干部个人能力的帮助,而是真正地靠高质量的产品,以及稳定畅通的销售渠道实现稳定销售。 简而言之,就是要培养贫困群众的“市场意识”,让其具备市场思维和市场视觉,能够从产品需求的方面方向思考自身产品供给的各方面事由,从而促进产品的定位、产出、创新、销售,切实为产品增产增收助力。要求帮扶干部在帮扶过程中不大包大揽,真正助力培养产业发展人才,也真正创造机会让贫困群众能够拓宽视野,增进能力,到市场中去角逐,就能够为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夯实产业发展后劲。 增强贫困群众与市场的联结能力,也是培养贫困群众的产业发展力,让其以自身力量为最终依傍,促进产业发展、产业创新,为自身脱贫、不返贫奠定坚实基础。(文/钟吉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