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夜话”搭建起干群沟通的桥梁 9月4日傍晚,山东省单县黄岗镇邓窑村文化广场灯火通明,百余名村民席地而坐,热烈讨论,直到深夜11点才散会。(《人民日报》9月17日) 随着中国进入社会矛盾多发期,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成为考验基层干部履职能力的重要挑战。在此背景下,“乡村夜话”作为农村基层民主创新的一种新形式,开始在中国得到广泛的复制和推广。 村头树下,薄暮时分,干部群众团团坐,家长里短、发展建议、政策落实,大家摆、大家议。今年以来,单县“乡村夜话”在各村推广,成为了一种化解民生难点、促进乡村发展的重要形式。 “自从开展‘乡村夜话’,原本老大难的问题一个个得到了解决,村两委再也不是‘光杆司令’了”。党支部书记杨依明感叹。 “乡村夜话”为村民搭建了一个“说话”的平台,让我们真正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愿望。大伙儿像一家人一样坐在一起,有话大家说,劲儿往一处使,还怕村里发展不好吗? “十几年前,单县就有干部‘驻村家访’的制度,现在我们用‘乡村夜话’重拾传统,加强党员干部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也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单县县委书记穆杰说,“乡村夜话”活动,是乡村民情笔记制度的延伸和延续,也是了解民情民意的重要手段。围绕群众关注的问题确定活动主题,建好“夜话台账”,记好“民情日记”。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领导干部尽量现场解决;不能现场解决的,要限期解决,并对办理情况进行及时回复和公示;确实无法解决的,要向群众说明原因,争取支持和理解。 借助“乡村夜话”,高老家乡尚楼村率先做出探索——成立孝善敬老理事会,按照“自愿缴纳、家庭为主、子女首孝、社会互助”的原则,设立孝善基金,组织评选、表彰孝善敬老模范个人和家庭,把“孝老敬亲”写进《村规民约》,凝聚乡村文明正能量。 “乡村夜话”开展以来,如一块“磁石”将领导干部与基层群众紧密地连在了一起。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在“夜话”中得到解决;事关经济发展的“金点子”,在“夜话”中碰撞火花。 “这些年村里外出务工的多,大伙儿交流少了,人心散了,看着都着急,好在‘乡村夜话’又把人心拢起来了!”邓窑村退休干部陶怀华感慨,面对面的沟通代替了宣讲,畅通了干群之间的沟通渠道,得到村民支持。 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副所长燕继荣认为,倾听民意是中国政府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符合建设现代政府的基本规律。民生无小事,看农村基层民主制度的创新性、有效性,主要看其究竟能否解决问题,能否持续下去。他说,政府应推动完善行之有效的制度安排,使类似“乡村夜话”这样的民主形式能得到推广。 “基层民主是国家建设民主法治社会的基础,真正要实现中国民主法治社会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最艰苦的工作在于基层民主建设,这也是支撑中国民主法治社会的基础。”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学部教授王伟说。(范腾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