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司法部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群众批评——证明事项清理投诉监督平台”正式开通。群众遇到“奇葩”证明、循环证明、重复证明等,可以登录中国法律服务网在线投诉,相关地方和部门在规定期限内向意见提请人进行反馈。(9月6日北京青年报) 为持续推进清理办证难问题,“群众批评——证明事项清理投诉监督平台”的出台,无疑是一把亮剑。为消除这些“奇葩证明”提供了一条权威的“绿色通道”。特别是“司法部机关和司局要在5个工作日内办结”“地方要在15天内反馈”以及“在线接受群众满意度测评”,都是真材实料,必定会让群众大受裨益。规避了过去“九龙治水,水水不治”的拉大锯踢皮球现象,极大地提升了解决问题的效度。不过,如何提升对接平台的办事能力,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提高办事效率和精准性。 首先要提高办事人员的业务水平。有时造成老百姓反复跑路,怨声载道的,并非是办事人员不认真,而是业务熟悉程度不够,他们对有关政策拿捏不透,不了解最前沿的政策信息。所以,有必要通过不断的多途径学习,进修,提升办事人员的政策水准,操作水平和沟通能力,变“问不到”为“问不倒”。 其次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办事机关要发挥资源优势,能通过信息管理系统查得到的,简化流程,要精简办事过程中的繁文缛节,只要是客观存在的,所在单位或基层社区能证实的信息,可以无纸化办理。 最后要做到首问负责制。办一件事,让找张三再让找李四,兜兜转转,群众心里难免不满,办事效率低。因此,针对各种情形制定详细具体的办事指引外,还要落实“首问负责制”。做到谁接待谁负责,首次接待主动告知群众联系电话,咨询清楚对方的联络方式等,包办答复;对特殊情况,当时不能最优化解决的,绝不允许用大概怎么样等敷衍的方式打发了事。 要提高办事人员的业务水平。有时造成老百姓反复跑路,怨声载道的,并非是办事人员不认真,而是业务熟悉程度不够,他们对有关政策拿捏不透,不了解最前沿的政策信息。所以,有必要通过不断的多途径学习,进修,提升办事人员的政策水准,操作水平和沟通能力,变“问不到”为“问不倒”。 “群众批评——证明事项清理投诉监督平台”的出台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这是通过群众监督的方式让百姓更进一步享受放管服带来便利,相信只要能将“投诉——反馈——处理”的流程一一落实到位,做到群众反映的皆有回应,存在问题的皆有治理,用优质的服务对接平台,一定能获得百姓好评。 (闫世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