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人家下地他睡觉、事不关己瞅热闹。贫困帽子戴惯了,遮风挡雨,舍不得摘。没承想,村里开大会,村民们批评他是“懒汉”。杨正怀坐不住了,“我也要加入合作社!”扶贫先扶志,对症施良策。长期为贫穷所困,有的群众没了心气,“一等二靠三要”;有的顾虑重重,轻易不敢迈出一步;有的无计可施,想干事没门路……脱贫攻坚进入冲刺期,各地更加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下更大力气补齐贫困群众“精神短板”,激发精准脱贫内生动力。(7月10日 人民网——人民日报)
由于脱贫“摘帽”的目标压力,扶贫干部为了让贫困群众满意,帮干代劳,送钱送物,“干部帮着干、群众一边看”现象滋生严重,而这样的做法,不仅让部分贫困群众“等靠要”的思想越发膨胀,扶贫干部也对这种被“绑架”式的帮扶怨声载道。究其原因,除了贫困群众思想的问题,更有帮扶方法的问题。
在一系列扶贫政策帮助下,滋养了一些懒人,这些贫困群众不是把党和国家的关怀化作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动力,反而不思进取,以贫困为荣,理所当然的享受政府的救济。其实,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脱贫致富的想法和决心。面对这些人,我们首先应该做的是对症下药,通过宣传和教育引导,转变他们“等靠要”的思想,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一是做好宣传,向群众说清楚政府扶贫的方式方法和途径,了解扶贫脱贫不仅是政府的职责,更是贫困人员自己的“家务事”。二是做好教育引导,让贫困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温暖,心怀感恩意识,树立“人穷志不穷”的志气,激发脱贫致富热情,懂得只有通过自己努力才是脱贫致富的唯一途径。三要加强示范引领,通过表彰贫困群众身边的致富能手和脱贫致富先进典型,激发群众向先进学习,树立劳动光荣、勤劳致富的荣辱观,从“等靠要”变成“比着干”。
对贫困户来说,只有树立了自立自强的志气,国家的帮扶政策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落地生花。对政府来说,不应把扶贫全等同于物质救济,更应从精神层面教育群众,支持群众探索创新扶贫方式方法,带领贫困群体摆脱思想意识的贫困。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仅要帮贫困群众解近忧,还要从思想脱贫的方向上长远考虑。如此,才能彻底改变那种“要我脱贫”的状态,走到“我要脱贫”的道路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