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政策不能养懒汉。督查中也发现,少数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仍然较为严重。第十六督查组督查人员连玉明说,扶贫要扶志,一些人的生活贫困与思想贫困有很大关系,要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8月27日,人民日报) 贫困地区贫穷的原因有很多。自然条件恶劣、资源匮乏、缺乏支柱产业或产业结构单一、教育落后和人才稀缺等等,都是脱贫摘帽要攻克的难关。但贫困地区部分干部群众思想观念落后,“等靠要”思想严重却是政策发力也无法当即攻克的“难关”。 一些贫困地区的干部不思进取,坐等扶贫政策或资金,甚至舍不得被摘掉贫困的“帽子”;一些困难群众破罐子破摔,不敢想不敢干,懒病缠身,一心只等天上掉馅饼,习惯站在墙角晒太阳,缺乏自力更生和脱贫致富的坚强意志和决心。更有甚者,一些人没有把国家给的扶贫资金用来谋发展,而是用来挥霍享受。这就使国家制定好的扶贫政策在实施中大打折扣,收获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形成了越扶越贫、越扶越懒的恶性循环。身贫好扶,心贫难治,要想打赢扶贫攻坚战,就必须克服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等靠要”思想。 扶贫先治懒,扶贫先扶志。机会只青睐有准备的人。国家的扶贫脱贫政策再好,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如果抓不住、落不实、用不好,那也只能是“镜中花、水中月”,“竹篮打水一场空”。这些都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增强扶贫攻坚任务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只争朝夕,克服“等靠要”的惯性思维。同时,对因懒致贫、坐吃山空的群众要进行思想教育,使他们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荣辱观,增强脱贫致富的决心和信心;对通过辛勤劳动脱贫的典型要大力宣传和表扬,使之形成良好的示范和带头效应;对缺乏脱贫技能的群众要进行技能培训,使之掌握一技之长,增强脱贫致富的“造血”功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锋号已经吹响,“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贫困地区如果无法如期脱贫,那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无法实现。“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只有抓好用好国家的扶贫政策,克服“等靠要”思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才能实现弯道超车,早日脱贫致富,与全国人民一道,共同奔向全面小康社会。 作者:布夫惹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