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新干部要有新作为,勇于担当是前提。当前,在脱贫攻坚一线,时间紧任务重,同时也存在着问责多于工作要求的现象。很多党员干部都顶着动不动就问责的压力,干事难免缩手缩脚,导致很多基层党员干部勇于担当的劲头不足。
莫让“副业”抢了“风头”。问责、查岗、迎检,这些原本是脱贫领域的“副业”正逐步占据“主业”份额,一场会议一半时间都用于强调驻村扶贫队员工作纪律,难免会给扶贫工作队员增加思想上的压力。虽说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把问责压力层层传导,从严管理干部,激发扶贫干部干事责任心未尝不可。同时,也不能忽略原本就繁重的扶贫任务就已经给扶贫干部带来了不小压力,如果再施加过多的上层问责压力,扶贫干部就会被来自上下两端的压力夹在中间,干起事来就会瞻前顾后,干事的劲头自然就少了,担当的勇气也不会很足。
相对于严管,不妨多些厚爱。与其一味紧盯着看谁犯错,不如多看看有谁立功。调皮的孩子也有闪光点,能力差的驻村扶贫队员也有努力工作的时候。鼓励干部在基层干事创业,应把重点放在鼓励上,不能放大一次错误而忽视多次的刻苦付出。驻村扶贫队员是来一线建功立业的,不是被“流放边疆”,一个正向激励的先进事例远比十则问责通报更能扶正干事的航向。要着力营造一个鼓励干事的宽松环境,就需要少谈问责,多谈鼓励,让队员的付出能及时得到群众认可、得到上级肯定,从而不断激发干事的自豪感、满足感、成就感、事业心。
鼓励实干与担当,少看汇报和台账。实干是成事的基础,实干是担当的底气。台账做的再好不如到贫困户家里看一看;汇报讲得再多,不如听贫困户口中一声满意。要鼓励实干就要给予实干的空间和时间,少些查岗和会议,给扶贫干部多一点跑项目的空间;少些紧急材料的催促,给扶贫干部多一点入户实地调查的时间。如果压缩了实干的空间和时间,又要催别人交“东西”,那“东西”只能从办公桌上来,从“拍脑门”中来。回头又让扶贫干部对这些“东西”负责,那担当的底气又从何而来。
脱贫攻坚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对于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党员干部,不妨少些问责多些鼓励。从鼓励中营造宽松氛围,从鼓励中减轻干事压力,从鼓励中催生实干激情,让每一名扶贫队员时刻都能以最高昂的斗志和最饱满的精力去面对最困难的挑战。
作者:杨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