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是“事业”,干部需要树起职业危机感 没有坚强的后盾支撑,没有足够的物力财力支持,扶贫干部便无能为力、无所作为,这是一种“消极思维”和“懒政情绪”,助长了一些慵懒无为的扶贫干部,本人虽然在岗,但并不在状态。对此,凉山州州县各级展开专项巡察和点穴式巡察,精准扶贫领域“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均属同罪,必须一查到底。于是乎,我们需要给扶贫领域、扶贫干部灌输强烈的“职业危机感”,“交白卷”的扶贫干部必须予以追责,坚决不能容其全身而退! 组织既然委以扶贫重任,必然充分考虑了个人的“能力”和“特长”,扶贫干部先把自己的态度摆端正,则“办法”肯定比“困难”多,总有物尽其用处。从党中央到省州县各级,在扶贫领域不断亮剑巡察整改、不断压实责任,种种迹象表明:脱贫攻坚无后路,不成功者肯定不能“成仁”,唯有鼓足干劲往前冲。“扶贫攻坚”就是扶贫干部当前的“职业”,就是人生中必须要做成的一件大事业,我们已经向组织立下了军令状,回头无路可走,更是无法面对江东父老。所以,我们一路都需要保持强烈的职业危机感,身在脱贫攻坚主战场坚决不辱使命。 在新形势、新常态下,“不学则罔、不学则退”,主动学习提升是扶贫干部进步发展之道。扶贫领域这个大家庭有多渠道可以互相学习交流和参考借鉴,“他山之石毕竟可以攻玉”。怀揣职业危机感,以形势倒逼自己不断学习成长,边学边干、活学活干,我们见证了身边很多的成功案例。论及创业心得,体会最深的就是:第一时间主动向先进典型学习,不一定要照搬复制,但可以启发思维,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方式模式;充分整合利用自身现有的社会资源,包括人力(人脉)、财力、物力等任何可利用的资源,倾其所有只为扶贫;凭借高度政治敏锐性和务实进取精神,把握好正确的方向导向、理清当前工作思路、坚持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出举措、例行阶段性回顾总结与整改问效;创业之前坚持调研论证先行,把准“治贫”命脉,多为基层党政班子做好参谋、提出可行谏言,并善于从身边“借力”、精于管理团队提升团结凝聚力和战斗力;善于运用“互联网思维、法治思维、创新思维”来践行指导扶贫工作实践,则扶贫工作就有“质”的提升和“创新突破”的可能。 (作者:陈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