措施的精准度= 群众的满意度
据了解,近年来琼中结合市场需要、农民意愿和特色产业发展趋势等因素,重点发展桑蚕、养山鸡、养鹅、稻鱼共生、养蜂5类短期特色产业,辅助扶持发展养羊、养牛、益智种植、油茶产业4类中长期收益型产业,因地制宜为贫困户制定产业扶贫“套餐”,不断提高村集体经济,带领贫困户奔向致富路。(6月28日,海南日报) 琼中结合市场需要、农民意愿和特色产业发展趋势等因素,引领农民群众精准发展产业,算是抓住了脱贫攻坚的关键处。 然而,有些地方、有些帮扶干部,不懂得“输血”与“造血”的逻辑关系,热衷于群众“缺什么就补什么”,经济上紧不过给点钱,粮食快完了送点粮,这样的扶贫看似慷慨大方,实际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甚至助长了帮扶对象依赖思想,正如有的群众吐槽“扶贫是在培养懒人!”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方略,要求扶贫开发工作必须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笔者认为,“措施精准”是户脱贫的根本,安排干部实施“一对一帮扶”,要的就是干部下深水、下实功,帮助群众找准致贫“症结”,因地制宜、因户而异、因人而异、因贫原因和类型精准施策。比如,能发展产业的,引导好产业结构调整,帮助培育持续增收的优势产业;有富余劳动力的,引导劳动力外出务工,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有适龄学生的,引导其子女勤奋学习,争取成为飞出大山的“金凤凰”……精准了帮扶措施,下足了绣花功夫,一定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反之,措施不符合地方实际、不切合农户实际,再好的设想也是“空想”,或者落不到实处,或者贫困状况依旧。 无数的扶贫实践告诉大家,精准的扶贫措施,能有效调动群众的脱贫主动性,能培育起群众的“造血”功能,随着精准措施的精准落实,群众发展信心与日俱增,脱贫成效与日俱增,群众满意度与日俱增。正因如此,各级各部门、各位帮扶干部务必在精准制定帮扶措施,精准抓好措施落实上下足绣花功夫,让广大贫困群众获得满满的幸福感。(作者:郑望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