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旗帜
6月6日,教育部追授著名的中共党史学家,毛泽东思想研究专家,中共党史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郑德荣为“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学习他忘我工作的精神境界。纪念建党80周年的夏天,作为吉林省委理论宣讲团的成员,已经76岁的郑德荣往返于6个县市,连续作了12场宣讲报告。那时候,他已经患了冠心病和糖尿病。虽然在台上充满激情,声如洪钟,结束了转过身却总是大汗淋漓,郑德荣不在乎,“我一上讲台,就什么都忘了。人生的最大快慰就是科研成果给人以启迪,服务于社会。” 遗憾的是,郑德荣的身体每况愈下。这篇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的论文,他们准备了半个月,在住院前的3次修改沟通里,胡范坤感觉到郑德荣说话慢慢变得吃力,工作一两个小时就要躺下来歇很久。 论文最终入围,郑德荣也住进了医院。接到通知那天,学生把消息念给他听,已经卧床不起的郑德荣颤颤巍巍站起来,但坚持了没几分钟就倒下了。 学习他忠于祖国的高尚品质。一粒渴盼国家独立富强的种子,悄悄发了芽。真理的光芒是耀眼的。1948年,伴随着解放战争的隆隆炮声,早已厌恶在“国统区”读大学的郑德荣,毅然决然投奔解放区,跨进了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东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前身)。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那里的一切,都让他感到新鲜,“有一种‘新生’的感觉”。 “公木先生,那可是大人物呐!”多年后,郑德荣依然忘不了,这位“大人物”身穿一件旧棉袄,腰扎一根草带子,手拎一个白铁壶,一边倒水喝、一边用大白话讲解《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哎,既有真理性,又有吸引性,大家都愿意听,入耳、入脑、入心。” 学习他信仰高于天的追求。上世纪80年代初,郑德荣曾借调中央党史研究室工作两年,担任“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编写组”主持工作的副组长。这一步,成为他学术研究上的重要转机,使他有机会进入中央档案馆,亲手翻阅最原始的革命资料。每天早去晚回,一条板凳坐到黑。郑德荣如饥似渴地吸收着珍贵史料的营养。 “触摸那些泛黄的纸张,就仿佛看到了坚贞的烈士流下的鲜血、付出的生命。”这份对先烈的崇敬之情和由衷的责任感一直激励着他,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道路上执著前行。 “党史研究,必须注重科学性与政治性的统一。”郑德荣提醒自己,也告诫学生,“我们党史工作者,是在为中国共产党写‘红色家谱’,是为党做学问。入了这扇门,就必须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不管什么情况,都要立场坚定、对党忠诚。”他撰写的《毛泽东思想史稿(修订本)》,更是开创了研究毛泽东思想史科学体系的先河。 信仰是一面旗帜,郑德荣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先进旗帜,让我们以他为榜样,化悲痛为力量,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陈金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