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间,有人说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有人说马克思主义只是一种说教,马克思主义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 然而,却有一位93岁的老人,他一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研究,为国家为社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就是红色理论家郑德荣同志。 67年的学术生涯中,郑德荣出版著作40余部、发表论文260余篇,多项研究成果填补了理论界与哲学界的空白,在海内外享有崇高的声望。“在马言马、懂马信马、传马护马”,他用毕生的实践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伟大,彰显了一名马克思主义者的高尚情操。 研究要充满热情。1948年,他从国统区投奔解放区,在东北大学短训班学习时初步接触马克思主义,便被深深吸引。1952年从东北师大毕业留校,便把马克思主义研究作为终生奋斗的事业。郑德荣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热情贯穿一生并深深感染影响他的学生。很多学生表示,就是因为听了郑德荣的课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共党史产生了兴趣。本科生孙金玉聆听了郑德荣的报告会《中国道路纵横观》,从化学系保研到思想政治教育念硕士。2017年11月,郑德荣面向东北师大政法学院全体学生作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报告,全程2个多小时,充满激情,声如洪钟。 研究要躬行践履。郑德荣对党内的“四风问题”忧心忡忡,对自己则严格要求。郑老当副校长那会儿,儿媳凭自己的能力考到东北师大财务处工作,他听说后坚决不让去。之后,他找儿媳谈话说,你工作的事,我心存内疚,但是我在领导岗位上,难免让人感觉是以权谋私,希望你理解,在组织与个人利益冲突时必须考虑大局。“士以弘道”不仅在著书立说,更在其言行一致,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 研究要落在当下。 “郑老是最善于在实践中找题目,做课题的人。”一次上课,该讲新民主主义论,但那天正赶上三峡大坝合龙直播,郑老说今天这堂课就是收看电视直播。党的十九大闭幕第二天,他就建议学校尽快安排自己宣讲,要把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讲清楚。2018年3月,身体还很虚弱的他坚持在家手写9页为学校准备了一份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论文。4月17日,处于癌症末期承受巨大痛苦的郑德荣拔掉吸氧管,让学生把该论文及有关部门的修改意见念给他听,边听边提自己的意见。5月1日,也就是他临终前两天,他还在听取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心得体会。 斯人已去,继续激励我们前行的不只真理和知识,还有精神与方法。(作者:胡胜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