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位91岁的退休老领导火了。媒体报道,38年前,时任山东菏泽地委书记的周振兴到曹县韩集“红三村”,看望一位老人,问老人有什么要求时,老人说:“就是想吃半碗肥中带瘦的猪肉。”周书记深感自责,满足了老人的心愿。回到县城汇报时,他说:“现在,在我们领导下,生重病了,竟吃不上半碗肥中带瘦的肉。同志们,我们还有脸当他们的书记吗?”随及抬手打了自己一个清脆的耳光,这一记耳光让在场不少干部泪流满面,陷入愧疚和自责中。(8月14日,人民网) 这一记响亮的耳光,虽打在周振兴的脸上,其实是打在了在场基层干部的心理,正是由于当地基层干部的“无能”,才使当地的群众忍饥挨饿。其实,我们都知道38年前,我国还处在改革开放的伊始阶段,刚刚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洗礼”,全国上下百废待兴,人民的生产生活还没有较大的气色,有些地方的土地还没有包产到户,当时的贫困并不是当时的干部“无能”、“不作为”造成的,而是由于当时的大环境、政策还没有及时调整过来所影响的。相反,这一记响亮的耳光,正是体现了当时像周振兴这样的干部求真务实、时不我待、真抓实干、责任与担当的为民情怀。 如果一个干部,对群众没有感情,又怎么能处理好干群关系,又怎么能做好群众工作呢。只有对群众有感情,才会有工作的热情和激情,才能真抓实干,真正解决群众最实际的问题,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俗话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然而,现在我们许多党员领导干部把自己凌驾于群众之上,总是一副高高在上,趾高气扬的做派,对群众指手画脚,把群众不当回事,干群关系处理的非常糟糕,严重影响了党和国家在群众中的形象。 那么,如何才能处理好干群关系?周振兴给了我们答案:“党员干部要干净干事,问心无愧,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组织和群众信任,干群关系自然也会越来越好。”从他当时个人的做法来看,作为当时的菏泽地委书记花三个月时间深入基层一线调查研究,与群众同吃同住,打成一片,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同时经过调研,看到基层群众的疾苦,毅然决定以地委的名义开展大包干,所有责任由他一人承担。“只要叫我当这个地委书记,我就得叫老百姓吃饱饭”这是他为老百姓请愿的呐喊。要知道,当时这样做要冒多大的风险,稍有不慎,就会被打成“右派”,扣上“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帽子,但是最后他毅然绝决的做了,这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 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于我们领导干部而言,必须要有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敢作敢为、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情怀。 (作者:蒲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