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乡村振兴战略,从不同层面对推动这一重要战略的落实提出具体要求。(8月7日 新华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在于“全面”和“建成”,意味着全员实现,家家户户达到小康。20世纪末,我国开始初步建设小康社会。而建设和建成,一字之差,意义却大相庭径。2017年10月,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的“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从而加快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 乡村振兴,如何振兴?谁来振兴?笔者认为,首先,要因地制宜,找到合适的特色产业,发展农村产业链,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为村民提供多方面的就业渠道,减少外出务工情况;其次,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和乡村文明建设,修建公路、保障水电供应和加强教育、文化、卫生等生活服务建设,大力打造新型农村,使村民积极主动脱贫,共同振兴;最后,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人才振兴,培养新型人才,热爱农村、文化素质高,愿意为带领村民共同步入小康社会而艰苦奋斗,引进人才和保留人才,才能全方面带动乡村振兴。
另外,在补齐乡村这块短板的同时,我们还要不忘初心。近年来,为了缩小城乡差距,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和国家将重点放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在乡村的不断发展中,中产阶级的生活状况也不容小觑。买房难、上学难、看病难等等,是现在大多数年轻人的常态。虽然居住在城市,有稳定的工资,但是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对于这个大群体来说,无疑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幸福感。在上层与下层的稳固建设中,万万不可忽视中产阶级的发展,我们要拒绝成为上下宽大、中间细小的漏斗型社会。 在全方位为实施乡村振兴而努力,补齐短板的同时,要谨记我们的初心是为了达到人民的共同富裕。党和国家关注乡村,更关注民生,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何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