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6月29日下午就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举行第六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党的政治建设是一个永恒课题。要把准政治方向,坚持党的政治领导,夯实政治根基,涵养政治生态,防范政治风险,永葆政治本色,提高政治能力,为我们党不断发展壮大、从胜利走向胜利提供重要保证。(中国组织人事报2018年7月2日) 恰逢党97周岁的生日,回顾党的光辉发展历程,峥嵘岁月为我们留下历史的见证,翘首以盼让我们展望明天的美好,作为党员干部,要在新时代的步伐下,以历史为榜样,以明天为目标,紧紧围绕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周围,以政治建设为指引,对党忠诚,敢于担当,勇于奉献,永葆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 坚定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立场,就是人民立场,即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党员干部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共产党员是党和国家的最坚实的堡垒,政治方向是党生存发展第一位的问题,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和事业兴衰成败,要把坚定的政治立场作为政治方向的前提,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韧劲,表明我们的政治态度,又要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瞄准我们的政治方向。要始终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牢记入党的初心,勇担时代的重任,坚持用的发展理论来指导实践,武装自己,始终永葆党员先进性、纯洁性的政治本色,正确在时代的逐流中,绽放自己的光芒。 提升政治意识。“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意识是指导实践的根本,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思路、新方法,作为新时代的党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意识,坚定自己的政治理想,与时代赛跑,做引领政治建设的“风向标”,要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持不懈地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把学习掌握党的科学理论作为做合格党员的基本要求、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的内在需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理论学习上不能被动应付、时紧时松,也不能害怕艰苦、浅尝辄止,要自觉学习、主动学习、及时学习、经常学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在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中不断做出贡献,发挥应有作用。 转变工作作风。习近平指出,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基础性、经常性工作,浚其源、涵其林,养正气、固根本,锲而不舍、久久为功。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作风建设是根本,要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用好手中的权,办好群众的事,党员干部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做廉洁自律、廉洁用权、廉洁齐家的模范。要扎紧制度的篱笆,发挥巡视利剑作用,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清正干部、清廉政府、清明政治就在身边、就在眼前。要坚决反对“四风”,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原则,始终保持与群众百姓的“血肉联系”,做问题的发现者,困难的解决者,切实维护好群众的利益,让权利在阳光下运行。 锻造过硬能力。要与时代赛跑,引领政治建设的新风尚,不仅要作风上转变,更要将时代的新思想作用于实践,不断提高政治行为,锻造党员为党为民的政治能力。新时代的党员,要有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的能力,辨别政治是非、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善于从政治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炼就一双政治慧眼,不畏浮云遮望眼,要找准问题的方向,全面分析,对标取经,当前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是我国发展战略当中的两大重头戏,提高政治行为,锻造政治能力,就需要我们在乡村发展,脱贫攻坚当中找准问题,精准施策,狠下“绣花功夫”,要勇于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接最烫的山芋,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在破解一个又一个难题中实现能力素质的跃升,在时代的潮流中引领政治发展的新风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