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是一项历史性工程,奋战在扶贫一线的工作人员付出了心血,倾注了感情。半月谈记者走访调研了解到,一些扶贫工作人员自掏腰包,资助贫困群众。这种自掏腰包式扶贫会带来哪些效果?需要把握何种尺度?(2月25日 半月谈) 当扶贫工作人员自掏腰包的情况出现以后,舆论一下就引起巨大的波浪,有的人认为这样的好行为值得提倡,有的人认为这样的行为不值得提倡,其实笔者认为,这本身是一个个人行为,并不能存在提倡一说。 在扶贫干部帮扶贫困群众的过程中,其实干部不掏钱本身也是一件正常的事,但是在干部不掏腰包和干部“自掏腰包”的对比之中,大家更倾向于那些为帮助贫困群众掏腰包的人,更原意亲近他们,更喜欢他们。 当然,我们不能一味地点赞这些为扶贫自掏腰包的干部,也不能一味地批评那些在扶贫中不掏腰包的干部,站在不同的语境之下,我们不能只以简单地愿不愿意为贫困群众“掏腰包”来评判。 扶贫干部对贫困群众的帮扶,也不是简单地以他们愿意不愿意自掏腰包来说,这本身就是一个个人意愿的问题,并不需要过度地解读,如果一味地强调扶贫干部自掏腰包,不但会让他们在经济上不堪重负,还会让他们的心灵上感觉到巨大的压力,也容易让一些贫困群众产生心理的依赖性。 所以,在扶贫干部“自掏腰包”这个问题上不需要过度解读,甚至要避免被舆论绑架,而应该把目光放在如何更好地让扶贫政策转化为贫困群众摆脱贫困的扶贫资金和资源,这才是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群的治根之法。(作者:婧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