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网络巨额消费,如何防范? 日前,一则10岁孩子偷偷给一款手机游戏充值近2万元人民币的报道引起关注。据不完全统计,自2014年开始,“熊孩子”瞒着家长网络消费的情况增多,在手机游戏、网络直播爆发式增长后更有进一步增长趋势。(8月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在手机网民中,19岁以下网民占比近23%,约1.71亿人。在手机使用低龄化趋势下,很多小学生都配有手机。而在网络支付中,70%的网民会通过手机支付,其中就有不少未成年人。“熊孩子”瞒着家长网络消费的情况增多,这与中国智能手机、移动支付的普及密切相关。 “低网龄化”在带动互联网经济发展的同时,正在不断激化家长与“熊孩子”及互联网平台之间的矛盾,未成年人游戏成瘾及非理性网络消费等问题也逐渐引发社会关注。“熊孩子”网络消费事件,背后暗藏着教育缺失、消费隐患、平台监管不健全、法律规范不到位等问题。“熊孩子”乱消费,如何防范?还需要多方努力。 作为消费对象,要加强游戏平台管理。“熊孩子”消费对象的手机游戏和直播平台,家长更多的把责任归咎于平台监管不健全。平台未能精准设置相应的登录、设置等审核条件,不能有效对未成年人身份进行识别,不能让未成年的支付行为终止。因此,手机游戏端和直播平台在技术上控制“熊孩子”消费,成为必要条件。游戏和直播平台应实施实名身份证注册管理,并构建相应的监管平台,对超过一定金额或者累计超过一定金额的支付,应再次确认身份并设置多重验证。 作为消费方,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个巴掌拍不响”。“熊孩子”之所以非理性消费,是因为知道家长手机支付密码,从而进行盲目支付,造成巨额损失。家长是避免未成年人非理性消费的第一责任人,应当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让孩子了解钱的来之不易;要保管好微信钱包、支付宝的支付密码,以及银行卡账号、密码等信息,以免孩子知悉后用于网络消费;同时,要以身示范,不要成为手机控,要多陪伴孩子,让孩子健康成长。 作为监管第三方,要多方监管,形成合力。教育部门积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开展一些教孩子理性消费的课程或者讲座,帮助孩子获得更多的消费常识;网信办等互联网监管部门,要承担监管责任,对违法违规游戏和直播平台严惩不贷;同时,要加强未成年人法律保障,建立健全具体的法律法规或者司法解释,要让孩子的非理性网络消费,可以通过法律手段追回,不要让家长的血汗钱“不翼而飞”。(文/田影影)
|